近日,福建省省级科技特派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周亮和实验员王伟艺,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大型电视系列片《潮涌 风帆起》中亮相,介绍了红树林对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展示了我校科技特派员群体开展科技服务的风采。
这是我校科技特派员群体开展科技服务的缩影,也是我校师生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的写照。
“组团”式选任,科技特派员数量越变越多
得益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完善,我校科技特派员数量越来越多,形式也从原来单一的个人科技特派员变化为个人科技特派员和团队科技特派员两种形式。2021年度,我校组织多次科技特派员选任申报,经“校-县-市-省”多级选拔,最终81人次、14支团队入选省级或地市级科技特派员。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校科技特派员数量最多的院系,也是我校践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成效最为显著的院系。该院先后有14位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占该院教师数的45%。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还组建了5支团队科技特派员,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同”,围绕水产养殖、水质监测、土壤改良、生态修复等领域,深入服务漳州等地。以漳州市龙海区为例,2021年,该院7名教师为东泗乡、隆教乡、程溪镇、浮宫镇和海澄镇等乡镇提供科技服务,实现村镇连片覆盖。
设计与创意学院是我校科技特派员数量增长最快的院系。该院执行院长兼设计基础教研室主任林波教授以身作则担任科技特派员,发动各教研室力量,带动一批年轻教师投身科技特派员事业。通过几年的累积,总结出“显特色、强实践、促振兴”的科技服务思路。目前该院科技特派员挂钩服务单位已达15个,师生足迹遍及厦漳泉和闽西南等地。
国际商务学院院长苏锦俊教授也同样以身作则带动他人。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台籍教师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成为我校科技特派员队伍的一抹亮色,受到漳州市科技局等单位的欢迎与好评。
乡村振兴“显身手”,科技特派员影响越来越广
生态振兴显身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技特派员以派驻地红树林生态修复产业链为核心,在龙海区浮宫镇打造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和林鹏院士红树林标本园,合力做好九龙江流域红树林巡护。红树林科技服务成效被纳入龙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受到龙海广播电视台、厦门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文化振兴显身手。2021年,人文与传播学院和华安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深入合作,成立“清爽华安”影视创作基地,联合举办“我‘嘉’华安”首届校地微电影影像大赛,目前《华安微电影影像创作》项目正在实施当中。
人才振兴显身手。设计与创意学院两名科技特派员入选晋江市首批驻村设计师,成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的“智囊团”。该学院院长助理兼园林景观设计教研室主任张倩倩副教授等驻村设计师发起乡村微景观设计大赛,就地取材、精巧美观、富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微景观建筑受到人民日报、腾讯网等媒体报道。
产业振兴显身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金亮副教授团队,自主研发无机硅肥,进行农业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帮助当地农业企业建立起茶叶、杨梅、柑橘等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协助企业申请1项科技项目、联合申请8项专利,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田间地头。
组织振兴显身手。国际商务学院郑文坚副教授受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福建兰田基地邀请,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到村任职、按照大学生村官管理的选调生培训授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的讲授受到了学员和基地的广泛好评和认同。
“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服务越走越深
“科技特派员+研发”,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教研室主任林龙镔副教授,进行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应用研究,助力企业获得省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一等奖1项。
“科技特派员+规划”,设计与创意学院景观建筑设计教研室主任叶茂乐副教授制订“星火计划”,培育乡村滨海民宿业态。
“科技特派员+创造”,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朱盈蓓副教授将乡村振兴与文化创意产业落地结合,在省级示范村落实施在地品牌整合营销、民俗文化再生、文化公园建设等。
“科技特派员+党建”,英语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助理蔡秀星团队走进福安市潭头镇南岩村,探寻红色古迹,推广红色古村落文化。
我校科技特派员服务已不止于特定的服务对象,也不止于第一产业,正在向二三产业迈进,更好满足全产业链发展需求。
据统计,我校教师或创新团队以科技特派员身份,2021年先后与福建省禹澄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哈龙峰茶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10项技术合同,科技特派员服务逐渐成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校企校地合作部做实做细我省科技特派员政策的时间“线”性分析和“点”式统计,构建科技特派员政策“地图”。未来,在做好制度保障的同时,校企校地合作部还将畅通渠道,对接资源,携手我校科技特派员共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