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一峰副院长解读“嘉”情 新教职工感言“很有帮助”

撰稿:传媒中心 苏海森  摄影:传媒中心 朱鲜艳  
2016-02-19
  
1/4
  
2/4
  
3/4
  
4/4

  “这样的培训很有必要,它帮助我们了解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2月18日上午,于主楼群3号楼709会议室举行的2016年春季首场新教职工岗前培训结束后,土木工程系的台湾籍新教师陈世颖如是说。在这场让新教师认为很有必要的培训上,我校副院长戴一峰向新教职工详细介绍和阐述了学校概况、办学理念与特色、组织文化、教师职责、新一轮跨越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共有55名新教职工参加了本场培训,其中专任教师26名、行政职员29名。据悉,新学期入职的28名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合理,近半数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既有曾任国外高校院系负责人的教授,也有曾任职于台湾著名高校的年轻博士及有多年企业实战经验的高级工程师。

谈组织结构
学生永远处在最中心位置

  戴一峰副院长从学校体制、校园环境、组织结构、学科专业、队伍建设、生源状况六个方面向新教职工介绍了嘉庚学院的基本情况。他表示,作为一所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独立学院,嘉庚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校的组织结构不是传统的金字塔结构,而是同心圆结构:最中心的永远都是学生,外层依次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行政管理团队、为学生和教职工服务的高层管理团队。

  我校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和行政管理团队建设两个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要有爱心,这是嘉庚学院教师队伍的特色之一。”戴一峰副院长向新教职工介绍了我校教师队伍的构成,并表示嘉庚学院的成败主要看教师队伍的水平,而打造一支高水平、重职责、有爱心的教师队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服务态度好、办事效率高是我校行政管理团队给人留下的印象,戴一峰副院长表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做到重服务、高效率、顾大局是学校对行政管理团队的要求。

谈办学目标
做国内应用型高校的佼佼者

  我校的发展愿景是,到2023年(建校20周年)成为国内同类高校一流的、获得国际广泛认可的、以有效教学见长的新型优质高等学府。对此,戴一峰副院长强调:“这里的同类高校并不单单局限在民办的本科高校,而是包括所有办学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他表示,学校的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并将借助母体大学厦门大学的资源,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专业硕士。

  “教学与科研并举,以有效教学见长”是我校的发展思路。从2015—2016学年开始,我校首次对专任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科研工作量要求。戴一峰副院长表示,后十年(2013年—2023年),学校将大力发展科研工作,并将其作为重大举措和生长点之一。谈及教学,戴一峰副院长表示,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将继续立足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并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他还结合我校于2014年获得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例子向新教职工介绍了学校教学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及特色。

谈教师职责
教师应具备科研精神和意识

  我校教师的职责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三方面的工作。戴一峰副院长表示,教学方面就是要通过构建多元的实践教学体系,全力推进有效教学这个目标,具体要做到有效地教授、有效地学习以及培育有用的人才。谈到科研工作,戴一峰副院长指出:“教学与科研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应反哺教学。”他希望新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培育良好的科研精神,做好科研工作。他还向新教职工详细介绍了学校实行有利于教师队伍多元发展的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谈及服务工作,戴一峰副院长表示,服务工作是教师的应有之责,是主人翁精神的体现。

  戴一峰副院长还从学校的基本标识、战略目标、发展愿景、价值观念、管理原则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向新教职工阐述了学校的组织文化。他表示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是长期沉淀下来的成果,凝聚着组织全体人员的追求和愿望。他希望新教职工认同嘉庚学院的组织文化,与学校共同成长。

谈跨越发展
开拓研究生教育及科研的增量

  “嘉庚学院要凝心聚力强力推进新一轮跨越发展。”戴一峰副院长指出,学校要通过抓实做细、改革创新、稳步推进来实现打造特色、树立品牌、实现愿景的目标。在新一轮跨越发展中,学校将着力抓好制度建设(组织文化)、队伍建设,并珍惜存量、开拓研究生教育和科研等方面的增量、壮大已有、培育新生。戴一峰副院长希望新教职工能够全面、准确认知自己的工作职责,合理定位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路径,并找准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契合点,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等教育工作者。

  戴一峰副院长讲话结束后,新教职工也纷纷发表了对学校的发展、人才培养、教学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此外,戴一峰副院长也对新教职工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详细的解答。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