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左一)和尼泊尔姑娘合影
晨报记者 陈巧恩
4月25日午后,尼泊尔首府加德满都,阴天。郭玉在泰米尔街区的一家商铺里,帮朋友挑选小玩意儿。几天前,她从拉萨进入尼泊尔;几天后,她要去印度。
这是一场令多少人心驰神往的旅行,而厦门姑娘郭玉就在路上。她今年24岁,第二次来到这个神比人多的国度。后来的事,全世界都知道了——当天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震中在博卡拉,一座距离加德满都200公里的旅游城市。
“从没想过,会遭遇如此强震。”郭玉和商铺老板同时感受到剧烈晃动,他们没有交流,不约而同冲向门口,“大街上很乱,到处是人,跑着,喊着,人们站不稳,只能互相抓着,跑。”所有关于这趟旅行的规划也许就是在那一刻被震飞的。
震后第25天,她依然在尼泊尔。起早贪黑,用募捐来的钱款换成必须的物品,送到孤儿院、运进偏远村庄。“我可能会一直留在这里。”志愿者郭玉用了被自己“爱到骨头里”的三个字来描述现状,“等风来”。
震中博卡拉是世界三大滑翔圣地之一,教练总会跟体验者说:“不管你有多着急,或者你有多害怕,我们现在都不能往前冲,冲出去也没有用,飞不起来的。现在的我们只需要静静地,等风来。”这被郭玉理解为“听从心的声音,一切自有安排”。
《巧恩讲故事》听你的故事,等你来讲故事。喧嚣时代,我们想与你一起在墨香中安安静静阅读,读长长的大故事、淡淡的小故事、暖暖的好故事。重要的是,铭记、分享、取暖。
请记住我们的约定:讲述专线8080000、邮箱54706010@qq.com。你可以讲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也可以提供线索,请记者巧恩帮你讲故事。
相关链接
“别以为我什么都不怕”
记者也是在地震那天第一次听说郭玉。当天下午,很多人在微信上找“芋头”,他们大多是厦大嘉庚学院的师生或校友。“芋头”便是郭玉。
7小时后,“芋头”终于报了平安。
几乎每个人都让她“赶紧回来”,可她很快就宣布:“我要留下来。”朋友们说郭玉自由、无畏。
“别以为我什么都不怕。看到房屋在身边倒塌成废墟,听到当地好友妈妈在地震中去世……我怕。”她说。
第一个电话给了家里,“爸爸说,你就大胆往前走,我支持你。”还有好姐姐李璟,“她想瞒着父母来尼泊尔。没想到,她爸妈知道了。更没想到的是,他们说,注意安全,带点钱给‘芋头’。”李璟就这样飞到尼泊尔,一个行李箱,里面装了花500元置办的药品。
“老人眼神让我决定留下”
震后第二天,郭玉开始暂住在当地一户人家,她说:“被尼泊尔大哥收留了。”她和他们一起上街查看城区受损情况。在泰米尔街区的转角,有一家中国餐馆,门口写着“免费早餐”。“我指着那块牌子问尼泊尔大哥,要不要去吃中国早餐?”郭玉说,大哥看着牌子上的“free”(注“免费”),摇了摇头。
“他认为,不能去吃免费食物,那应该留给更需要的人。”对郭玉来说,这是震区尼泊尔带给她的人生第一课。
最终让郭玉决定留下来,是那双老泪纵横的眼睛。“在一处危房前,我看到一个老人,他站在倒塌屋子面前哭,那个绝望、痛苦的眼神让我突然走不动路了。我想去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请不要伤害我们的善意”
通过网络接受采访的那天,已是当地时间深夜12点多。那时,郭玉才回到住处。当天,他们一大早出发,徒步、骑摩托车,去一个受灾严重的偏远村庄送物资。
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人自发组成民间救援小组,郭玉就这样成为志愿者,“我们不想逞英雄,更不想以形式主义作为谈资,只是选择留下来做点什么。”她在微信上募款,国内不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纷纷给予支持。
不同的声音如影随形。“为什么你们要去帮助他们,那些钱为什么不拿去救助咱们国内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面对质问,郭玉写道:“国内的确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但我们被选择在尼泊尔遇到了天灾,被经历挑中;随心而行,爱无国界,命无贵贱,若你懂,请不要伤害善意。”
“在焚尸处,我发誓好好活”
震后20多天,郭玉无数次想到骨子里弱小得可怜的自己。她并不认为留下来当志愿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就可以称得上救助。“我更多地把这些看成爱的回转。第一次来尼泊尔时,我出了车祸,左眉骨缝了十针。当时很多人帮助我,有尼泊尔人,也有中国人。其实这次再来,也是出于感恩。”
在“烧尸庙”,当地集体焚化遇难者尸体的地方,“左边是震塌的房子,右边是等候送尸体焚化、痛哭失声的人。我在那里听着看着,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在心里郑重发誓,要惜命惜福,好好活。在遇到中接受,把所有经历厚实地踩在脚底下。”
“走过的世界教我学会去爱,也教我懂得用心打开生命意义的锁。”郭玉向朋友们分享了一张自己的近照,席地而坐,用手抓饭。她说:“日出日落,认识喜欢的人,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这是我想要的简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