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低碳生活 我们都是“环保控”

撰稿:学生新闻社 刘亦婕 陈紫微 蔡雨欣 王雨菲  摄影:青年志愿者队 吴祺璜  
2010-11-10

  “绿色”“环保”“节能”“低碳”……这些词汇自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到来后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随着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紧缺,环保的话题再次摆上社会思考的桌面。环保从来不是一件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事情。身处象牙塔中的我们,或许不能参与到遥远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也无法制止工业的继续扩张,但是眼观周遭,我们能做的还有许多许多。校园环保,就在我们身边。当“环保控”的旋风在校园中愈演愈烈,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活正因每一个人的努力而变得越来越美好。

校方:低碳生活领军达人

  9月15日,“绿宝”诞生了。“绿宝”大部队是由修整刷上绿漆后的600辆无人认领的自行车组成的,它们全部免费供校区学生使用。“绿宝”的诞生,不仅方便了同学们的出行,同时很好地利用了废弃自行车资源。这反映出学校对“绿色大学,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的贯彻,“绿宝”已然成为大学校园节能环保的代表之作。

  同样,环保观念也渗透到了我院办公过程中。据学院办公室秘书谢老师介绍,学校一直倡导无纸化办公,通告多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资源。记者了解到,学校虽无硬性规定,但老师们在办公中二次用纸与双面打印已渐渐成为主流,做绿色办公室达人在嘉庚学院已成为一种时尚办公室文化。

  由校方牵头进行的这些资源利用、节能环保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同学们的环保观念也产生了不小影响,使同学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是每个有责任感的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同学:我们都是“环保控”

  “这个月电费怎么又这么多啊?”看着公告板上贴出的欠费单,张同学不禁抱怨起来,“我的几位舍友都比较怕热,夏天空调几乎是不关的,而且温度一般在20度以下,有时候大家都出去了,会想不起来关。”除了猛用空调是只“电老虎”,也有不少同学常常因忘记关灯、关热水器而造成电的浪费。当然,大多数同学还是有节约用电的意识,除了使用节能灯,随手关灯、关电源外,夏天,大家一般会把空调温度控制在26度左右。

  而与用电相比,在水的使用上同学们更有节约意识。国际经贸系的王安琦同学说,自己有循环用水的习惯,比如洗衣服的水会再用来拖地。

  电子商务系的李董原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校园环保控。他说:“用电脑时,我们都会尽量把音量和亮度调至最省电的状态,同时尽可能不让电脑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还有,充完电后拔掉手机充电器也可以省不少电。”在节水方面,李董原介绍,“洗衣服时,洗衣粉用量也要适当,千万不要放多了。这样既减少污染,更节省衣物清洗时的用水量。”

  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也比较强。自带购物袋去超市购物、在宣传单后面打草稿、在食堂吃饭时尽量不浪费食物、垃圾分类扔掉等等,这些都是同学们从小处着手的环保之举。

学生组织:为环保一条龙奋斗

  各大学生组织在环保这块可是下足了功夫,为校园环保提供“一条龙服务”。“低碳马拉松”“响应绿色校园”“3.12植树节”等活动都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

  10月24日,环保协会发起了废旧电池的回收活动。该协会在各个园区门口放置回收箱收集废旧电池。环保协会会长石璧函说:“这次活动主要是想让大家了解并关注废旧电池的危害,减少其对环境的破坏甚至变废为宝。”据悉,环保协会正在积极联系回收厂家,把变废为宝付诸实践。

  冬天即将来临,青年志愿者队的“冬寄物予”活动也将展开。“冬寄物予”,顾名思义,就是在冬天即将来临之际,组织同学们将不要的旧衣物、文具、书本等物品捐给贫困地区师生们。这是青年志愿者队的一项传统活动。去年,青年志愿者队成功募集到许多物品以及现金,寄给了西部偏远地区的师生们。让爱心与环保同行,这样的活动不仅帮助了贫困地区的人们,也将同学们不用的物品收集起来,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同时又加强了大学生对慈善与环保的认识和关注。今年的“冬寄物予”也已经在筹备当中,青年志愿者队办公室主任任煜东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人受益。”除此以外,法学院发起的“一个矿泉水瓶——用行动汇聚爱力量”等活动,也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开展。

  对于学校里的这些环保活动,同学们都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很多同学都参加过捐献军训服、废旧电池回收等活动。当问到对学校的环保工作有什么建议时,新闻传播系的高洋洋同学说:“希望学校可以多一些像废旧电池回收这样的活动。”有些同学觉得学校可以增设一些垃圾箱,在采访中,也有同学反映,校园里应该增设一些回收废品的地方。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