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3日赴日本福冈出席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的温家宝总理,早上8点飞机,晚上12点回到北京。因为此次外访不过夜,代表团也没有在酒店租房间,节省了开支和时间。
他是一个大国总理,日理万机;他也是一个老人,理应在工作的同时保证休息。可是,从早上8点起飞出访,到晚上12点回京,人们感受更深的是,他是一位对纳税人负责的总理,一位节俭的好公仆。
其实,这已经不是温总理第一次为国民树立起节约的榜样了。温总理早在2005年夏季就率先穿起“节能装”,提倡机关工作人员脱去西服,着便装上班。对于机关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而言,温家宝便装开会无疑是个表率,必定会带来各层机构的一片“清凉”。
诚然,着正装体现了会议的庄严与肃穆,接待时也显得尊重,但因此需要调低空调温度,造成的能源耗损不能说不是巨大的浪费。举国之内,公共机构有多少?能耗能有多大?可能没有人计算过。但能源短缺和供应紧张的程度,一些城市每到夏日就要拉闸限电,却是我们人人都感受得到的。但限电毕竟不是治本之策,夏日高温之下的群众也有意见。在国家能源宏观调控不能迅速到位,能源缺口不能朝夕之间就缓解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而且最需要做的就是节约,这才是缓解能源危机最有效、最直接的解决方案。
温总理的“节能装”无疑是响应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方略,同时在各地高校中也引起了积极的响应。
学校节约,在校大学生应该是主力。我校通过节约公益广告大赛、跳蚤市场、校园专题调查、漳州校区校园“换客”行等活动,不断增强同学们的节约意识。
我校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动员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到节约活动中来。学生社团结合各自的特点各显其能。我院的“绿色呼吸”社团就于近日发动“回收旧电池”的活动。各院系也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开展针对性强的宣传教育活动。新闻传播系组织开展了主题为“节能环保”的宿舍装饰大赛,通过废物再利用,旧物DIY,省电小装置等活动使节约融入同学们的生活中来。
通过这些活动,大学生们发明的一些节约小点子也得到了展示和推广。各式各样利用废物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出现在很多学生宿舍,成了学生们的日用品。校园里发放到学生手中的宣传单,再也不会轻易进入垃圾桶,而是被很多有心人收集起来,成了演算本。喝剩的纯净水瓶子,也被收集起来,兑换成了同学们的零花钱,更有不少新潮的“换客”和“拼客”在校园里冒现。
虽然我院学子普遍具有较高的节约意识,对“粮食紧张”、“水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等,每个大学生也都有深刻的认识。但是,校园中仍有不少浪费情况——直接开着自来水洗衣服、亮亮白昼电灯长明、廖廖几人占据大间教室自习、饮水机四季长开、屋里无人却音响大作……这些水电浪费现象在大学生中却屡见不鲜。何以出现如此大的知与行的反差?一句话,缺乏节约意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尚未完全形成。
节约意识的形成与提高有依赖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进步。
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不可能齐步走般步调一致,所以,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应当想办法使一部分人的头脑“先富起来”——“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可以成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样板和示范。青年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应当努力改掉身上“无意识浪费”的缺点,转变成一支厉行节约的标兵队伍,走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乃至“节约型社会”的前列。
节约要“从我做起”,首先是因为厉行节约应该成为一种处世修养,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一种社会责任。节约的根本在于尊重劳动,珍惜创造财富的艰辛,绝不应该误认为是因为贫穷才需要提倡节约。唯有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哲理,在实践中真正认识和体会到创造物质财富之不易,才能常常会念及“物力维艰”。
如果有一天,勤俭节约不再是一句号召,不再是布置的任务,而是像穿衣、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你我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那真是我们校园乃至整个国家的一次向文明的更高层次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