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园微故事】“环科”女孩薛骋:爱公益更爱科研

撰稿:学生新闻社 肖云红  
2016-05-01


薛骋(右二)和“Forsource”团队的小伙伴们

  “你看过柴静的《穹顶之下》吗?”

  “你能体会那种对社会现状的无力感吗?”

  “那就是我想努力去改变的,哪怕微不足道……”

  这三句话,让记者对眼前的人有了更清晰的轮廓:有社会责任感、有理想追求、有一颗坚定的心。

  记者眼前的人正是薛骋,一位乐当“环科人”的女生。对于薛骋来说,“环科人”有着特别意义,不仅因为她是2012级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学生,而且因为她喜欢从事环境科学研究。

发现自己的“无知”

  “科研是科学家的事”,在上大学之前,薛骋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经常泡实验室、分析样品、收集数据……。

  和很多大一新生一样,薛骋刚入学时也迷茫过,“不知道该做什么。”随着对大学的熟悉,她想走的路也越来越明朗,“慢慢地我知道自己欠缺科研方面的东西,而我对这方面也挺感兴趣的。”大二,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孙鲁闽老师的课上,孙鲁闽征求大家是否有意愿加入大气监测课外学术小组。薛骋还记得孙鲁闽老师说的那一句,“科研首要是态度,其次才是学术。”虽然,当时的她并不怎么理解这句话,但她很敬佩孙老师,于是加入了这个团队。

  “我是这个团队最早的学生。”薛骋说,当时她和2012级的一位女生一组,在孙鲁闽的指导下,在主楼群3号楼12楼安装大气采样仪,在生化大楼6楼做实验,对厦门湾大气污染进行监测和研究。“当时,我们做完实验可能都晚上十一点了。”这样子的日子,薛骋觉得很充实,“我们接触到的东西有的已经超出课程范围了,但我更有兴趣去探索。”

  除了参加厦门湾大气污染监测和研究项目,薛骋还参加了孙鲁闽老师的另一个项目脱硫灰研究。薛骋参与了项目中脱硫灰的采样及样品分析等工作,并参与科研论文撰写。她参与撰写的论文《燃煤电厂脱硫海水中溶解气态汞光还原影响因素研究》,最终成功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其实,这个项目的成员主要以老师为主。薛骋说,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其实,我做的不算科研,更多的是学习。参加了这个项目我才知道,所学的专业到底有多深,自己到底有多少不懂的东西。”

敢于不断挑战

  “这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年。”薛骋用这样的话来总结大三这一学年。她不仅同时参与了两个科研项目,还组建了科研团队“Forsource”参加“挑战杯”省赛、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校“创·途”创业大赛等。

  “一开始,我也没有太大的信心能带好团队,担心自己带坏了。”刚开始组建团队时,薛骋犹豫过,但她知道组建团队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因此,她和一群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5个不同专业的小伙伴们组成了“Forsource”团队。这个跨院系组合,刚刚开始的合作并不怎么顺利。比如,很多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可行的方案,在信息科学的技术层面却很难达到。

  由于准备不够,“Forsource”团队止步于“挑战杯”校级选拔校赛。这时候,作为队长,薛骋面临不小的压力。但薛骋把这些压力转化为战斗力,她说:“失败是下一次成功的开始。”为了更好地协调工作,她还去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她说:“队长是团队的管理核心,而不是技术核心,如何分配和领导才是关键。”在她的带领下,这个团队获得了校第八届“创·途”创业大赛冠军。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周亮老师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郭一晶老师的指导下,该团队的项目“基于智能婴儿车的环境物联网领域创业”还获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我很享受在团队工作的状态。”薛骋透露,团队协作很重要,“每个人的性格和特长都不同,要互补才能发挥更大的力量。”

带着信念上路

  科研和公益,是薛骋在大学期间的两个关键词。

  读大一时,她把大部分课外时间花在公益活动中,参加知行天下协会,和鹭萌芽志愿者队到云南支教。“在云南支教时,有一次停水三天,大家都没有洗漱,后来下雨了,我们就接雨水刷牙洗脸……”薛骋透露,或许有这些做公益的经历,才练就了在做科研时不怕枯燥和辛苦的自己。

  “学霸”、“工作狂”、自信、好强,这些都是薛骋身上的标签。而她的头上也曾有不少头衔,知行天下外联部部长、鹭萌芽志愿队副队长兼医疗队副队长、“Forsource”团队队长……对于这些,薛骋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她说:“我只是做了自己感兴趣的事。”

  现在,薛骋已经成功申请到赴荷兰交流学习的项目。大四这一年,她将在荷兰度过。“先适应一下国外环境,再决定是先工作,还是先留学。”薛骋说,即使到了国外,自己也会继续做科研,“因为科研学到的不止是专业知识”。

  在很多人看来,搞科研做实验对女孩子来说太辛苦了,薛骋的父母也希望她能转向经济类专业深造学习,但薛骋表示自己会坚持环境科学研究的道路。她说:“在课堂上,老师们播放的那些关于环境生态破坏的纪录片,我触动很大。虽然我们经常看到‘环科人’的无力感,但我热爱环境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我想用自己的努力去做点什么。”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