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蝉鸣声声起。我校人文与传播学院华安乡村振兴实践队的师生开启探寻华安的旅程。他们深入村镇、乡野,走访、调研、研讨、推广,积极融入、实践乡村振兴课题。
华安县联春楼始建于清道光戊子八年(公元1828年),系华安红色教育基地,是一座方形的旧土楼,燕尾脊式屋顶,屋檐与外墙平齐显得壮观而独特,当地人又称之为“火国起楼”,意为火烧不着的土楼。该楼作为华安、南靖游击队战斗遗址,证实了华安北部、西北部大部分地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曾作为漳州市档案馆档案材料的临时藏所。
通过参观学习,实践队队员们领悟到了红色文化的真谛,它蕴含在无私奉献与积极行动中。实践期间,实践队队员们访谈了多位村干部、驻村企业家、返乡青年、当地教师等走在乡村发展第一线的人们。在指导老师曲志强的带领下,他们从乡村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乡土文化、乡村治理等五个方面进行采访、调研。
完成调研环节后,指导老师,同时也是漳州市科技特派员的林筠组织队员们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多次集中讨论,集思广益,围绕华安发展形成了一些建议。
九且是华安县内的又一处特色村落,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蕴含着令人心驰神往的古朴气息。基于此,实践队希望通过对九且田园风光的挖掘与宣传,打造 “桃花源”,让疲惫的现代人可以在此间感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体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宁静。
通过与指导老师们的探讨,实践队队员们提出,乡村特色文创的设计开发应基于当地优势文化资源,如民族服饰、民俗习惯、饮食文化等,围绕这些文化元素进行提炼、重组以及再开发。另外,指导老师张琪也建议队员们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寻求文创设计与特色文化的平衡点,实现文创产品内在文化价值的完美展示,这将有利于乡村特色的创新性表达,实现乡村文化的持续性发展与传承。
在华安期间,实践队队员们在三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经过多轮讨论与思考,依托乡村的特点,提出了多项文创产品构思,以期助力当地乡村文旅事业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实践队还创作推文、短视频,发布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多渠道宣传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
[编辑:陈巧恩]
[校对:甘丽红 樊雨昕]
[审核:彭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