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俘获”学生的心

——厦大嘉庚学院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来源:光明日报 06版:教科新闻  
2014-06-12

  又到毕业季,学生们除了整理东西,就是整理思绪。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14届毕业生罗志超整理出来的“回忆录”被老师们“塞”满了。肖飞老师引他“入门”,在自信中迈开第一步;看见笔迹就能叫出名字的吴珞老师,让他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传媒中心的老师们在课外经常为他“补课”,让他走得更远……最后,罗志超想对老师们说,不管以后走得多远,都会经常回“嘉”看他们。

  在厦大嘉庚学院,老师们放下身段走近学生,“俘获”学生的心,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的“独门绝技”

  老师教、学生听,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厦大嘉庚学院已经落伍了。为了“征服”学生,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厦大嘉庚学院的老师纷纷使出“独门绝技”。

  被学生称为“姚爷爷”的姚顺添,惯用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案例的办法,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他的学生张艺琼说:“姚教授上课很花心思,经济学原理可能有些枯燥,他就给我们讲一些故事、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

  管理学院副院长颜明健也因为借鉴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的案例教学模式,多次获得学院优秀教学奖。

  光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懂得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实践中,厦大嘉庚学院老师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老师的“学生朋友”

  在学生的认识里,对老师是仰望的,因为老师有渊博的知识、有丰富的阅历,可以引导着他们走向成功。自然而然,距离感就会在师生间产生。

  日语系教师胡永红是这么看的:我要尽量让学生感觉到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在她看来,平等就是要与学生成为朋友。所以,她有个习惯,每次接手新的班级,她都会建QQ群和班上的学生聊天交流,在聊天的过程中像朋友一样去倾听,并适当地给出建议。

  “学生朋友”多了,就意味着这个老师更忙了。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蔡明不仅通过QQ群对200多个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还对学生来个“私人订制”。有时候蔡明组建兴趣小组,花费大量个人时间来指导学生;有时候额外开课,为学生开“小灶”。为了学生,蔡明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我希望能把班级的氛围调动起来,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

  在大学里,下课后,学生想要再找到专业任课教师答疑解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对厦大嘉庚学院学生来说却是易如反掌。学校为每一位专任教师安排了独立办公室,老师们每周要安排3次答疑时间。在答疑时间,学生可随时到办公室与老师交流沟通。从台上走到台下,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更为充分了。

学生的“不吻无以陈情”

  每到毕业季,厦大嘉庚学院的院长王瑞芳是最忙的,他要亲手为每一名毕业生扶正流苏。这时候,他总会有突如其来的惊喜,那就是好多学生的“强吻”。用学生的话说,“不吻无以陈情”。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厦大嘉庚学院,这种亲人般的师生关系经常被“重温”着。

  人文与传播学院朱盈蓓老师的身后站着一群“弟弟妹妹”。她是学生眼里可爱的“蓓蓓姐”,还是学生口中的那位没有人不爱的老师。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相处,家在异地的她,每周特意安排一个晚上住在学校里。时间久了,学生就摸准了她的这个习惯。每周的这天,朱盈蓓总能在校园里的某个必经的路口“偶遇”蹲守她的学生。

  从围着学生转到被学生围着转,厦大嘉庚学院老师们收获的是满满的幸福。送玫瑰、唱情歌、大告白……在光棍节那天,总把同学放在第一位的辅导员黄丽明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她的学生们策划了一场浪漫的“求婚”,集体向她“示爱”。另一位辅导员陈毓榕道出了这份甜蜜工作的秘诀:“与工作谈恋爱”。她说,工作不是“饭碗”,而是一场“爱情”,与学生的交往就像谈恋爱一样。(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