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与2016新生对话会】最美月夜,大报告厅传出悠扬歌声

撰稿:学生新闻社 郑迁妙 周辰锴 张甜 胡旭东  摄影:学生新闻社 黄斯如 王舒婷 程晓倩 高松  
2016-11-15
戴一峰副院长与新生们精彩对话、真诚交流  
1/7
对话会现场气氛活跃  
2/7
戴院长幽默、睿智的回答屡屡收获新生们的激赏  
3/7
“哇,又是金句,赶紧记下来!”  
4/7
我向院长提个小问题  
5/7
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总能激发一阵阵掌声  
6/7
主楼群外,圆月高悬,这是一个美好之夜  
7/7


  “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听,主楼群3号楼大报告厅传出悠扬歌声。那是11月14日,68年来最大月亮高悬星空之夜。循声而入,只见台上一位戴着细框眼镜、笑容和蔼的长者唱着校歌;台下,学生们轻声跟着和,画面多美,恰如月色。
 
  是演唱会吗?不!是第四场“院长与2016级新生对话会”。当晚,副院长戴一峰与来自国际经贸系、艺术设计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新生们精彩对话、真诚交流。说到动情处,戴副院长现场亮嗓开唱,用歌声引领同学们“认识你的大学”。
 
改变常规 以对话破题
 
  在我校,“什么都可以问”的“院长与新生对话会”是个特别的存在。每年10月至11月,校领导都会专门安排时间与新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一方面通报学校办学成果和工作开展情况,同时也倾听新生们的心声和建议,为其解答疑问。今年,一共安排了7场。
 
  “通报+对话”成了这项著名活动的固定模式。但创新,也总在自然处发生。譬如当晚,戴副院长一开场就邀约,“即刻欢迎提问!”他打破常规,不再像以往那样,把对话会分为上下两段,而是打通、融合,开启“夹叙夹议”的新模式。
 
  戴副院长说,作为大学里最活跃最具好奇心的群体,新“嘉”人们经过半学期的熟悉,一定有了更多的想法急需了解与交流,关于“嘉园”、关于“我与我的大学”。“那么,我们今天就以对话破题!”在此后两个多小时里,戴副院长与新生们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出发,同时又不拘泥于个体问题地展开了深度交流。
 
大学追梦 从认识自己开始
 
  大学四年应该如何度过才不算荒废?面对“半辈子都在高校里学习、工作”的博导级前辈戴副院长,有追求的新“嘉”人们热切希望从他那儿获得“解锁秘钥”。戴副院长说,“认识自己”和“认识大学”应该是眼下每位新“嘉”人最重要的两件事,“只有真正了解了自身的兴趣与能力,才能更好地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资源。”
 
  都说大学是造梦的地方,“那么,你是待在怎样的一个环境里做梦?”戴副院长把话题引向“嘉园”,他从校园环境、师资队伍、办学理念、生活设施等方面详尽地向新生们介绍了他们所处的“梦开始的地方”。
 
  戴副院长特别提到我校的实践教学与个性化教育,“目的就是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它分为三大块: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只有从实践出发,巩固专业基础的同时全面提升自己,才能更有底气与自信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说,大学,尤其是本科阶段,重要的是身心、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应拘泥于专业学习,专业之外的知识和能力同样很关键。”
 
专业选择 忠于内心的兴趣
 
  作为我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被深入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体系里。戴副院长信手就举了两个例子:“在我国大陆地区,我校是最早提出自由转专业的高校;另外,也是最早设立教师答疑制度的高校之一。”
 
  选择的权利有了,不过,要不要使用,怎么使用也成了不少学生的新困惑。譬如,热门专业与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怎么选更显理性?戴副院长以自己的孩子为例,建议新生们从“心”出发,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我的孩子学的专业是计算机,如今从事的是金融业,也做得不错。”他认为,所谓热门,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戴副院长的坦承交流得到了新生们的认可,工商管理专业的2016级新生黄曾顷丰告诉记者,“(院长说的)其实也是我心中的答案,心之所向才更有学好的可能性。往远了看,选择一份职业,若只是以热不热门为标准,一味追求回报率,那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黄同学说,青年人应该跟随心声,相信未来。
 
  如此心态同样适用于对就业前景的评判。“和985、211等名牌高校相比,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时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面对新生的疑虑,戴副院长说,不可否认,企业在选用人才时会受到舆论导向的影响,“但是,从我校已经走上社会的十届毕业生看,只要在‘嘉’踏实学习了,就业不成问题。”
 
  他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传统舆论导向的影响会逐步弱化,更重要的是,我校特有的实践教学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而实践型、应用型的人才就是企业最欢迎的。”两个多小时的交流,让新生们见识了一位幽默、睿智、真诚的校领导,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2016级新生史鸿良说,戴副院长的耐心打动了他,“竟然一个个地,回答完所有的问题,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编辑:传媒中心 陈巧恩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