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从教四十年 | 苏新春:坚守语言研究初心 开拓教材语言新境

撰稿:张远洋  摄影:受访者提供  
2024-09-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开设了【光荣从教四十年】专栏,一起走近学校光荣从教40年以上的老师们,聆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感悟,汲取他们的力量。

  近日,该专栏推出报道《苏新春:坚守语言研究初心 开拓教材语言新境》,让我们通过这篇报道,走近苏新春教授,聆听他与语言学的故事。

结缘语言,坚定科研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苏新春从事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教学工作已逾四十年。谈起他与语言学的结缘,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读中专时,他就对社会科学抱有强烈兴趣,特别是对历史学和哲学。当时他自订了三份报刊和杂志:《北京大学学报》《历史研究》和山东大学的《文史哲》。1978年恢复高考报考,在农村当中学老师的他最心仪的专业是中山大学的哲学系,但按照规定,中小学教师只能报考师范院校,故他选择了江西师范大学,入读第二志愿中文专业。进校后,他就定下了继续读研的目标,选择深入学习研究语言学。

  20世纪90年代末,李如龙先生从暨南大学调回厦门大学主持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的建设,他极力鼓励苏新春一起来厦大工作。当时,苏新春在广州师范学院已经取得较好的发展,科研成果突出,成长为年轻教授,还当选广州市人大代表,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优秀专家。包括父母在内的不少人对他选择离开广州很不理解,但苏新春坚定潜心学问,因此听从了内心的召唤来到厦大。回忆起这些往事,苏新春感叹:“一个人一辈子会有很多的选择机会,我最重要的就是选择了一辈子都坚持当一名教师。”

  谈到在厦大工作的25年,苏新春特别感恩厦大,“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认认真真从教,踏踏实实科研的平台。”他与李如龙老师一起创办了“语言学沙龙”,至今已坚持25年,举行了460多期。他还参与了申办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点、汉语言本科专业,创建了应用语言学实验室。

一朝领命,廿年探索

苏新春与《教育教材语言理论研究》专著

  2005年6月9日,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以下简称教育教材中心)正式成立,在教育部南楼会议室举行了共建签约仪式。在该中心筹建期间,苏新春陪同有关领导,十天内三飞北京,完成了汇报、签约、授牌的手续。

  厦大为了支持教育教材中心建设,在当时办公用房资源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划拨南光一号楼2层西侧100多平方米的用房给该中心使用,并鼓励教材中心师生“办出厦大的水平和特色”。教育教材中心成立后,面对新领域的重重挑战,苏新春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发奋图强。

  白手起家,奠基垒台。苏新春深知,研究教材语言首先要建设教材语料库。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经多年持续努力,建成了国内规模较大、代表性强、加工精细的教材语料库,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他开展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探索教育教材语言的规律与特点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凝心聚力,拓疆奋进。为推动教育教材中心持续健康发展,苏新春广揽贤才,先后吸引了国内外数十位优秀学者加盟,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研究团队。该中心根据长期以来的研究实践,结合国家急需,确立了教材语言研究和台湾语言政策研究两个主攻方向,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

  近二十年来,苏新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8部,在《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七次获得福建省政府科研成果奖。上下两册、约100万字的《教育教材语言理论研究》新近出版,书中创造性提出教育教材语言研究中“三个世界”的观点,分六编24章,凝集了教材中心师生20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他主编“20世纪基础教育语文教材语言研究丛书”,完成了对百年间基础教育语文教材的通盘、纵向、流源式的考察。如今,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育教材语言研究重镇。

  建言献策,贡献智慧。苏新春始终把国家需求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教材中心通过参加编纂国家语委各种规划文件和咨询报告,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每年完成多份咨询报告,研究成果得到主管部门的肯定。2017年,苏新春通过长期以来的教材研究实践推出了“教材中的国家意识”等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国家教材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他还带领该中心师生承担了国家语委下达的多个专项任务,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贡献了厦大智慧。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苏新春教授始终把人才培养摆在中心工作的首位。他常说,教育教材中心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他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学者。如今,昔日的学生已经成长为学界骨干力量,有的已经成为学科领军人才,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新春亲历了该学院的壮大发展。2003年,在学校创立之初,他就是该学院的前身语言与信息传播系的主任。21年来,苏新春教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师的培养与成长,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鼓励科研创新、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等多种措施,激发教师的潜能与活力,为该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只要有能力,就多做一点”

苏新春和同事深入农村调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2021年8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2022学年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以调配高校退休教师优秀资源,推动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一个月后,年近古稀的苏新春积极响应号召,远赴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援教。

  在那里,他承担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两个本科班的《现代汉语(1)》课程教学任务,每周上六节课,并利用课余时间到农牧区、农民夜校实地调研,入户与村民进行访谈。通过调研,苏新春认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新疆地区的普及和推广是语言研究团队值得深耕的课题。苏新春还将面向国家、面向社会的问题意识理念传递给当地教师,为他们指出学术发力点,拓宽当地教师的研究思路,助力喀什大学的学科建设发展。

  在刚到新疆的最初几个月内,苏新春就主讲了三场专题讲座、召集了六场课题组讨论会,帮助喀什大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及研究生确定科研方向、激发科研动力、提升科研方法操作能力等,让喀大人文学院语言研究团队得到了迅速成长。

  他连续两年主持召开“南疆语言资源调查与语言生活研讨会”,开启了“南疆国家通用语言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为南疆国家通用语言研究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替代的、有特色标志的道路起到了奠基和引领作用,并带领喀大语言学团队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的子课题。

  从最初为期一个学期的援疆支教,到成为喀什大学特聘教授三年有余,苏新春持续为边疆高校教书育人、学科建设出力。

  “实地调查之于人文学科发展很有帮助,援疆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了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提高了对社会和祖国的认识,不虚此行。”苏新春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能够了解“银龄计划”、投身其中。“人文研究,承担着帮助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不是关起门来做自己的研究。”苏新春强调,作为支援新疆的高校老师、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去关注社会问题。

  “只要有能力,就多做一点。”简单的话语中,是苏新春以学术报国,以智力援疆的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人物名片】

  苏新春,汉族,江西南昌人,祖籍湖南新化。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导,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喀什大学特聘教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主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文教融合平台首席专家,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两岸语言运用与叙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语委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泉州师范学院“丝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浙江师范大学“一带一路”语言生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新疆师范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亚国际汉语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台湾“中央大学”客座教授(2011年2月至2011年7月)。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