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传播学院2012届校友、长沙晚报时政新闻部副主任
在湖南长沙的“新闻江湖”中,有位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走出的“记者女侠”——黄汝兮。从校园的青涩小白,到成为穿梭在党的二十大、全国两会现场的资深记者,她一路成长,一路蜕变,用笔触和镜头,记录了无数时代瞬间。
在新闻路上,她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磨砺出了自己独有的锋芒与深度。对记者职业的挚爱,引领她从青涩的校园记者一步步成长为长沙晚报时政新闻部的副主任。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谈到为什么会这么热爱记者这个职业时,黄汝兮笑着回答道:“小时候就喜欢。”她的记者之路在17年前就已开启。2007年,在长沙市雅礼中学读书的她,就是一名校园电台记者。
怀着对新闻事业的无限憧憬,黄汝兮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嘉园”,她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加入了大学生新闻社,积极参与新闻实践活动。她还利用假期去湖南广电担任实习记者。毕业后,她继续深造,赴香港浸会大学传媒管理专业学习。“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给了我基本采编能力的学习锻炼,也开拓了我的视野。”黄汝兮感慨地说。
在记者这条路上,黄汝兮越走越远,也越走越稳。如今,在采编一线工作了10年的她,主要负责采写时政新闻报道,对接市政府、市委外事办等口线。
多年努力,终有印记,2022年,黄汝兮作为长沙唯一记者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丰富的媒体人经历,让她掌握了“十八般武艺”。当时的她“一人分饰多角”,承担起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视频编导、出镜记者等多种角色。带上电脑、手机、微单相机、有线麦克等十余件采访设备,她开始了自己“乘风破浪”的全媒体报道,最终从前方带回了二十余篇文字报道和六篇vlog短视频。2024年,她作为长沙晚报特派记者再次去往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两会报道。
作为全媒体记者,黄汝兮在长沙晚报“掌上长沙”客户端大放异彩,总点赞量高达9万,总阅读量更是达到10855.7万。
记录时代,传递温情
黄汝兮说,她在记录这个时代的感动瞬间时,也被这个时代的人们所深深打动。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中,让她印象深刻的报道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她采访报道的一位女性入殓师。
2022年清明节前夕,黄汝兮和同事来到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地下室,那里,是逝者通往另一个世界前最后的停留之所,也是王丹丹——市殡葬事务中心殡仪服务部装殓班班长,日复一日默默工作的舞台。
在为期两天的拍摄记录中,黄汝兮亲历了王丹丹和她的团队为十几位逝者进行入殓的全过程。王丹丹手法轻柔娴熟,无论是整理仪容,还是为受伤逝者缝合身体,她都做得专注又细致。
在记录过程中,黄汝兮看到逝者家属脸上的哀伤与痛哭,那份不舍和悲痛直击她的心灵,让她数次忍不住泪如雨下,作为记录者,那一刻,她与逝者家属之间建立了深刻的情感共鸣。这份经历,如同一道深深的烙印,刻在了她的心中。
后来,当黄汝兮站在长沙市新闻战线第九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上说起这段经历,讲到一位逝者母亲的故事时,她湿润的眼睛再也忍不住流下泪来。
记者这一职业,让她有机会见证并参与了这个时代的瞬间,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她用文字与镜头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火花。这也让她更加坚定地走在记录与传递真实情感的道路上。
黄汝兮(左)和丈夫冯德松(右)
不忘初心,与爱同行
“我想要尽可能记录好这个时代,创作更多能让人爱看、记住的好作品。”谈到自己的新闻理想时,黄汝兮如是说道。
与许多记者一样,黄汝兮也经历着媒体融合的阵痛,在2024年全国两会的报道中她深深感到“媒体融合的不易”。做好文字报道之外,记者还需要掌握更多新闻呈现方式。她编导的两会vlog,每一期都需要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内容。
她认为当代记者最基础的素养和最需要具备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媒体融合对于记者的工作方式方法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工作量增多,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新的方法。要以很强的学习能力去应对和学习不断更新的技术、方法、手段,实现自我能力的迭代。”提到给相关专业学生的建议,黄汝兮强调:“保持热爱,坚持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在“嘉园”结“嘉”缘的黄汝兮,和丈夫冯德松如今仍在继续他们的爱情长跑。有两个可爱女儿的他们,在“嘉园”时就携手考研。时至今日,他们依然如昔,给予对方不减当年的坚定支持与深切鼓励。黄汝兮悄悄透露,他们保持爱情的秘诀——彼此包容、理解、支持。
谈到“嘉”,黄汝兮满怀感激。她说:“嘉”不仅孕育了她的家园,也给了她成为优秀记者的基底。怀着对母校的无限眷恋,黄汝兮衷心祝愿:“祝母校桃李满天下,在教学科研等各个领域取得更多成绩!”
[编辑:甘丽红]
[校对:王小磊 陈巧恩 樊雨昕]
[审核:彭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