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 共筑“嘉”梦】李鎨翰:嘉庚学院是我不惑的选择

撰稿:传媒中心 苏海森 学生新闻社 郑晓静  摄影:传媒中心 朱鲜艳  
2015-07-10

  留学德国名校十年、任教台湾成功大学十年、博士生导师、联邦德国注册建筑师、台湾景观环境学会名誉理事长……这些丰富的经历和漂亮的头衔使台湾人李鎨翰无论到哪里都是炙手可热的优质人才。

  但是在2015年年初,李鎨翰做出了一个让身边的人都“大跌眼镜”的选择,放弃台湾顶尖大学的教职,举家移居大陆,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任教。当人们试图去探索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背后的成因时,李鎨翰回答得清描淡写:“不过是趁着不惑的年纪做了不惑的选择”。

谈缘由:“我很赞同嘉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面朝微波荡漾的湖泊,背揽郁郁葱葱的青山,这是嘉庚学院为李鎨翰配备的独立办公室外的景色。泡上一杯清茶,坐在椅子上,在这里享受着窗外的鸟鸣声与熙熙攘攘的读书声间的平衡,这是李鎨翰偶尔会做的事情,更多的时候,他会花上大把时间在这里接待学生、做研究。从专业的视角来看,李鎨翰认为嘉庚学院的校园就是一片“主次分明、刚柔相济的生态园林”。当然,促使他来到这里的原因绝不仅仅是优美的风景。

  继续留在台湾会怎样?“多开几门课,再写几篇论文,然后慢慢地老去,波澜不惊地度过一生,仅此而已。当然,年老的时候,我得抽出很多时间去悔恨年轻时的选择。”李鎨翰表示,这样的画面已经在他的脑海里预演过很多遍,这使他很早就开始考虑来大陆发展。“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是目前整个台湾教育的最大弊端,并且很难有改善的余地。”对于李鎨翰来说,这一弊端对建筑学教育是致命的,“知识,尤其是建筑学知识,它的最终归宿在于发挥出实际效用。”李鎨翰坦言,嘉庚学院坚持面向人才市场办学、注重实践教学的理念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他说,作为教师,他十分看重那一份成就感——带领学生设计出的图纸、模型在某一寸土地上转化为一幢幢高楼大厦,亦或自己的科研成果为社会带来了效益,而这样的成就感,只有在一所注重实践教学的学校才能够觅得,这正是他选择嘉庚学院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顶尖高校到一所只有12年办学历史的新兴大学,李鎨翰的选择令很多人感到不解,但李鎨翰却难掩对嘉庚学院的喜爱。“‘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富有人性化的转专业制度、独具特色的教师答疑制度……嘉庚学院的每个方面都让我感到很舒服。”让李鎨翰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学校把“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真正落实到位。“你很难想象为了单纯去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会在学生留下许多脚印、原本没有道路的地方开辟出一条条道路,这说明学生是这里的一切”。当然,让李鎨翰最终下定决心来到嘉庚学院的是他最为看重的方面:“学以致用,这是教育的本质,嘉庚学院让教育回到本质。”

谈经历:“留学德国十年让我终生受益”

  扛过炮弹、开过悍马车、经历过真枪实弹的演练……这些经常出现在电视上的镜头,李鎨翰都亲身经历过。本科毕业后,他到台湾炮兵部队服了两年军官役。“那时的生活很艰苦,每天都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每次训练就像真刀真枪的战争一样,充满惊险。”直到现在,谈起这段不寻常的经历,李鎨翰还有些后怕,同时他也很感激这段经历。“现在,过着很有规律和健康的生活——按时吃饭、睡觉,每天还要跑上三千米,估计是那时候落下的‘毛病’。”李鎨翰表示,这段经历也让他在工作中养成不畏困难的品质,并奉守“纪律为上的原则”。

  由于对包豪斯(Bauhaus)(一种起源于德国、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现代设计学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束两年的服兵役生活后,李鎨翰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德国留学生活。“我是个执着的人,要学就学最好的、原汁原味的知识。包豪斯诞生于德国,因此只有在德国,我才能学到最纯正的包豪斯。”由于对建筑学的热爱,李鎨翰最终选择了柏林唯一的一所理工科大学——柏林工业大学,而德国及柏林工业大学对他的生活、思维、知识等方面的影响是终生的。

  初到国外,语言是最大的问题,这一点对李鎨翰也不意外。“不规则的名词、复杂多变的语法、冗长且结构复杂的句子,德语就像德国哲学一样晦涩难懂。”李鎨翰坦言,刚学习德语的那段时间,“日子很难熬”。要学好口语,最佳途径是多去与当地人交流,但在德国,如果你的口语不好,那么当地的学生就不太愿意跟你交流。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在专业学习上,李鎨翰比别人更加努力,付出更多的时间,他设计的建筑作品经常被当作典范供大家学习,很多当地的学生就主动找李鎨翰讨论问题,要与他一起设计作品。渐渐地,李鎨翰的口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除了德语,李鎨翰的英语等外语的水平也很高,而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他还收获了耐心:认识李鎨翰的老师和学生都有共同的看法——在与别人的沟通和交流中,李鎨翰展现出比常人更多的耐心;在指导学生及解答学生的问题上,他总会不厌其烦地做到最好。

谈教育:“希望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

  “请大家谈谈巴黎城市布局的特点,这种特点的优缺点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如果你是一名建筑师,你如何在泰晤士河旁边设计出一幢教堂?”在《城市空间与建筑艺术》这门选修课上,李鎨翰总会用PPT向学生展示一些城市的布局及建筑特色,并抛出许多有利于发散思维的问题。在轻松的氛围中,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最后李鎨翰会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出点评。如果你想在李鎨翰的课堂上得到问题的标准答案,那么你只会得到失望。在课堂上,李鎨翰不会对问题作出标准的解答,而是提供几套方案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见解的目的在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我希望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去寻找一成不变的答案。”李鎨翰表示,除了传授知识外,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他课堂的重点。一名上过李鎨翰的课的学生颇有感触地说道:“李老师的教学方式,我们很容易适应,也很喜欢。每次上课,在他的引导下,我们都会对一些实际的问题展开讨论,这很好地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

  来到与之前任教过的高校完全不一样的嘉庚学院,李鎨翰也适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现在,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外,他的教学内容还由三部分组成——自己的科研成果、实战经验、人生经历。“教给学生的知识都是我亲身的经历和体验,都是一手的知识。科研成果和实战经验能让学生更快地学到市场上所需的技能,而人生经历也许能够解答学生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各种疑惑。”

  现在,李鎨翰还经常指导学生做设计、参加竞赛,他也很乐意去做这样的事情,在他看来,做设计、参加竞赛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而这个时候,严谨成了他对学生的最大要求。在李鎨翰看来,“严谨就是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并且做到精益求精,就像建房子一样,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并且还要去追求房子的美观”。一名接受过李鎨翰指导的学生还深刻地记得,自己设计的作品被要求反复修改,每一次要修改的内容,李鎨翰都会通过邮箱详细地告诉他。“李老师对我们设计的作品要求很严格,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他都会让我们认真修改,并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

谈计划:“在这里,我有很多梦想要去实现”

  现在,李鎨翰一家在“嘉园”安下了家,他的一双女儿在学校里的幼儿园上学,他的丈母娘也搬来和他们一起居住,帮他照顾两个女儿。对于爱旅游的李鎨翰一家人来说,周末,他们会自驾车到学校周围的景区逛逛。同时,他们正策划着一份“假期大计划”——到大陆其他城市和景区旅游。“我们对大陆的城市还比较陌生,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年能够逛完大陆的一些主要城市。”李鎨翰表示,两个女儿都比较好动,也很喜欢到各处去游玩。

  在科研上,来到嘉庚学院,李鎨翰表示他有很多计划要去实现。“还没来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好了要去做的事情。在这里,我有很多梦想要去实现。”李鎨翰表示,课余时间,他计划带着学生一起做一些与企业合作的课题,发挥出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作用,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嘉庚学院在这方面具备很大的优势,并且做这种课题对学校推崇的实践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大陆一直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这点,早在台湾的时候就引起李鎨翰的关注,这次来到嘉庚学院,他计划以闽南“厦漳泉”地区为切入点,借鉴台湾或德国相类似的城镇进行研究。谈到这项研究,李鎨翰信心满满,“现在我就生活在闽南,并且也比较熟悉德国和台湾的城镇,我有信心把这个课题做好”。另外,“福建赶超战略”也是李鎨翰的一个庞大计划,他希望以台湾以及德国的经验,从永续建筑、生态城市与人文景观三方面,研究福建省如何赶上并超越全国的平均水平,达到生态与文化并重的平衡发展。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