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职场如何“架桥突围”?五位学长学姐倾囊相授

撰稿:学生就业创业促进会 唐可欣 吴沁彤  摄影:学生就业创业促进会 王兴 周梓恩  
2025-04-08

  实习是大学生迈向职场的关键一步,但如何顺利跨越校园与职场之间的信息差、技能断层和经验鸿沟?4月3日,由我校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主办、学生就业创业促进会协办的实习求职经验分享会在主楼群2号楼217教室开讲。五位拥有丰富实习经历的“嘉”人化身“架桥人”,用亲身经历为学弟学妹们破解实习与求职中的困惑,分享从校园到职场的“通关秘籍”。

“实习是打破就业焦虑的利器”

  分享会上,五位学长学姐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实习的重要性。行政管理专业2023级学子洪思莹以在镇政府党政办和厦大附中的实习经历为例,诠释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深刻意义:“实习不仅是积累工作经验、明确职业方向的契机,更是提升解决问题能力、拓展人脉的关键途径。”

  市场营销专业2021级学子戴静筠结合当前就业形势直言:“实习是打破就业焦虑的利器。”她分享了自己在多家企业的实战经历,强调在大厂和上市公司平台实习的优势:“接触优秀人才、获取多元信息,甚至轮岗机会,这些都是小公司难以比拟的。”

  新闻学专业2022级学子陈茜羽则从行业视角出发,建议同学们理性看待AI技术对职场的影响:“AI能为工作减负,但要让它服务于自身,而非被其主导。”她鼓励学弟学妹主动争取机会,在实习中展现能力与想法,同时注重生活与学业的平衡。

“面试是双向选择,我方请把握三法则”

  在求职技巧方面,会计学专业2022级学子安潇彦以自身简历为例,详解了“灵活调整板块、突出专业优势”的简历排版秘诀。她建议财会类专业学生设置“财务赛事”和“项目经历”板块,而非盲目堆砌个人经历。

  谈及在首个实习面试中若被问及是否有过相关实习经历时,她坦言:“每个人都要经历从0到1的过程,大家可以通过校内实践和专业比赛等经历来增强面试底气与自信心。”

  通信工程专业2021级学子游育锦则从面试实战角度出发,提出“着装得体、微笑沟通、化经验欠缺为学习潜力”的三步法则。他强调:“面试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保持平等心态至关重要。”他结合自己从“简历石沉大海”到收获多份offer的逆袭经历鼓励学弟学妹:“要先争取到选择权,再优化匹配度。求职初期大家可以适度广撒网,后期则要精准出击。如面试前务必深入研究公司背景,回答时结合企业文化才能脱颖而出。”

“实习遇挑战,这是经验值+1的好机会”

  谈及实习中的困难,学长学姐们以亲身经历提供了破解之道。洪思莹坦言,初入职场时曾因“听不懂专业术语”而焦虑,但通过主动请教同事、拆解任务目标,最终将职场挑战转化为成长契机。戴静筠建议大家用“成长型思维”来应对压力:“把每个陌生任务视为学习机会,每次沟通障碍当作表达训练。”

  安潇彦结合自己多段实习经历,总结发现,进入职场后,一定要学会摒弃学生思维,在前辈传授知识或布置任务时一定要多问,避免工作执行中反复询问。与此同时,她强调“实习工作中大家要学会高效沟通,平行协作时及时汇报任务进度,实时记录工作进程,这既能帮助保障团队协作进度,又能帮助自己复盘工作成效。”

“实习的终极目标是主动带走什么”

  洪思莹在分享中总结道:“实习的终极考题不是公司给了你什么,而是你主动带走了什么。”陈茜羽则从个人实习经历中提炼出“社交资本三要素”:“通过倾听积累共情力、用赞美建立信任账户,以认同拓展人脉资源——这些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增值的职场社交资本。”最后,戴静筠以“何时葡萄先熟透,你要静候再静候”寄语学弟学妹,提醒大家职业成长需要时间沉淀,但更需主动出击。

  通过学长学姐“掏心窝子”的分享,同学们收获了满满的“干货”。行政管理专业2021级学子李齐昊认为“五位分享者的经历像三棱镜,折射出实习作为‘职业赛道预演场’的多维价值。”国际商务专业2024级学子李茜也表示:“原来实习不是高年级大学生的特权,而是贯穿四年的成长投资。”这种认知迭代让低年级学生意识到,大一大二正是锻造核心竞争力、积累“可迁移技能”的黄金时期。

[编辑:陈巧恩]
[校对:王小磊 甘丽红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