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底下,本二线中上的学生来问我报考的意见,在省内院校,我一般会向他们推荐厦大嘉庚学院,没有受谁之托,也并非说其他的独立学院不如它,而是我觉得,这所大学“有点意思”——过去十几年,它真的在努力实践院长王瑞芳的“办一所不一样的大学”的理想抱负。
嘉庚学院2003年成立时,正是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时候,大家对独立学院都很不理解:它明明是挂着公办校的牌子,但为什么是民办的?既然是民办,就有倒闭的危险。
我最初的信心来自于厦大——嘉庚学院的开办就与众不同:它是厦大“亲生”的,当时成立的很多独立学院,严格意义上说,它们是傍大牌——借用母体学校的牌子,出资一般是一家合作公司,但是,厦大和嘉庚学院之间没有第三者。换句话说,它因为财力倒闭的可能性大为降低。
我的第二个信心来自院长王瑞芳,他毕业于厦大,留学英国。嘉庚学院成立时,时年45岁的他还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职,被厦大校长朱崇实给追了回来。
王瑞芳个子不高,说话轻声细语,但是,你要认为他是软弱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位以柔克刚的高手。当时独立学院院长地位远没有南洋理工教授的地位高,但王瑞芳始终不卑不亢。虽然他对人彬彬有礼,但敏感的人会感觉得出他与人的疏离,这是来自学者的傲气。
最开始,王瑞芳还两边跑——一边在南洋理工当教授,一边在嘉庚学院。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他已经在嘉庚任全职,随后,他的一头黑发变成了白发。简而言之,王瑞芳的傲气和白发,使我对这所独立学院有了新的认识。
这所学校最让我佩服之处是它“以学生为中心”。可以这么说,几乎每所学校都在喊“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嘉庚做得最实诚。譬如说,大部分大学普通老师没有办公室,老师往往上完课就不见踪影。2008年开始,嘉庚学院为每位老师提供一间办公室,并要求老师每周有3次、每次2个课时的“坐诊”时间,接受学生提问。
某种意义上,嘉庚学院很自觉地把学生当成服务对象,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一个经常被提及的例子是:有学生向学校反映,两栋楼之间的道路规划不科学,要绕大圈走。没过多久,学校就为学生开了新路。
不过,这并非没有底线的“服务”,嘉庚学院有个铁一样的纪律——如果学生挂科或是受处分,那么,“天王老子”来说情都没有用。
那么,学生们在这所大学能学到什么?我依然只能从我的专业角度来评价——嘉庚学院经常向媒体投递学生记者写的稿件,我的一个感受是:这些孩子已经在大学里学到了新闻采写的皮毛。换句话说,他们的老师应该是用业界的那套在教导他们,日后他们走向社会,只要稍加锻炼,便能上手。
当然,我的评价仅限于新闻专业。
总之,有机会看着一所大学从零开始,一步步地实现它的理想,虽然还有很多困难险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总归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