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园微故事】支教20天 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撰稿:法学院 陈程  
2015-09-17
陈程为初中生带来一堂不一样的课,希望孩子们能“预见未来的自己”  
1/5
课堂上,孩子们深深地被支教队员的课吸引  
2/5
自我介绍,是初中班会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3/5
支教队员教孩子们弹古筝  
4/5
支教队举办的游园会中,孩子们开心地玩了起来  
5/5

  学生:陈程

  所在院系:法学院

  支教单位: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蚌谷乡蚌谷中小学

  支教时间:8月1日—21日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西部梦想社团暑期支教活动。不论是去年在福建三明,还是今年在云南蚌谷,我们遇见了不同的学生,经历着似乎相似却又不一样的故事。

  在支教前,我相信很多人会思考的一个问题是:“20天的时间里,我能给孩子们带去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知道在支教活动结束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已有了答案。

支教,是一次自我角色的转换

  对于支教的初衷,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人希望能以一个老师的身份,为孩子们带去自己的所学所长。有人希望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为孩子带来欢乐与陪伴。有的人则希望,在课上是老师,在课下和他们成为朋友。

  “在支教之前,给自己定位,你是希望成为孩子的老师,还是当他们的朋友。”这是我第一年去支教时,队长告诉我的,因为这决定了支教队员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在跟他们相处时,我更多选择了“老师”这个身份。在蚌谷中小学,我主要教小学生画画,给初中生上《预见未来的自己》的课。虽然我没有给他们教授课本里的知识,但我会告诉小学的孩子,什么是礼貌,如何爱护自己的校园。我会告诉初中的孩子,如何释放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遇到的困难。

  其实,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支教意味着我们要从一个学生的身份转变为一名老师,要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

支教,是不经意间的影响

  我们支教的地方西畴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而蚌谷又属于贫困乡镇,交通很不方便。到了西畴县,还要走35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蚌谷乡。

  第一天,到达蚌谷乡时,我们努力地适应这里的环境,融入这里的生活。

  在出发前,我们队里就制定了一份严格的队规和日程安排表:每天早上六点半,我们要起来晨跑,接着要做饭、打扫,每天晚上还要召开总结会议,还对开会迟到、上课迟到等问题制定了相关的处罚制度……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学生,所以,我们每天晨跑,就是希望给孩子们传递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队员之间的讲礼守时,就是希望以身作则,培养孩子们的好品质;支教队员与孩子共同打扫校园,就是希望孩子们能爱护自己的环境……

支教,是自己许下的诺言

  在支教的第一周周末,我们应当地团委的邀请,去参观了那里的博物馆。在去的路上,一名支教队员接到家里的电话,说她的外婆去世了,她的家人希望她能马上赶回去。挂了电话,她告诉我们她家里的情况。大家就立马帮她查汽车票、火车票、飞机票,希望她能尽快赶回去。但是她突然告诉我们,她不走,要等支教结束才回去。她说即使回去也赶不上外婆的葬礼。在听了她的话之后,我们没有再劝她回去,也许完成支教活动不只是自己对一支队伍的负责,对学生的负责,更是一名支教队员对自己的承诺。

  当时很多队员都哭了,她是我们支教队伍里唯一的舞蹈老师。大山里的孩子很少能接触到这些兴趣课程,所以当开设这门课程时,很多女孩子都特别高兴。这位支教老师还为接下来的文艺汇演编排了一支舞蹈,她希望在最后的演出中,孩子们能漂漂亮亮地站在台上演出这支舞。

支教,是老师与学生双方的成长

  我家就在云南,小时候我也在山区里读书。我希望能把自己在省外看到的东西,学到的知识,带给家乡的孩子。虽然,一开始我是带着这样的想法,但是,相比小朋友们的收获,我们收获的更多。

  在这里,我收获了一种对任何事都认真对待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认真写每一份教案,认真排练每一个节目;我收获到的是一份埋藏在心中多年的童真,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回忆最多的是童年的快乐;我收获到一种充实的生活,虽然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但我却很开心;我收获到了一群友爱互助的朋友,我们彼此关心,队友之间有如亲人般的爱,让我们在遥远的山区里不那么孤单……

  虽然支教活动很快就结束了,但我常常想起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画面。对我来说,两年的暑期支教经历,好像一本附有图片的日记本,一页一幅图,一页一个故事,而每个故事都有着它的配乐。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