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会把你变成什么样子?厦大嘉庚学院6位毕业生告诉你

[厦门日报]在嘉特好

来源:厦门日报 第A06版:都市新闻  
2018-06-14
 
嘉庚学子迎来毕业季。(朱鲜艳 摄)
 
  本周日9:30-15:30,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将举行校园开放日,面向高考考生和家长开放,它位于厦大漳州校区。
 
  看似寻常的校园开放日,其实并不简单。
 
  在福建,第一个尝试校园开放日的,就是厦大嘉庚学院。2004年,开办第二年的嘉庚学院率先在福建省举办大学校园开放日。
 
  十几年前,面向考生家长敞开大门的大学很少,嘉庚学院此举引起轰动。人们认为,嘉庚学院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从开放日可见一斑——开放日至少透露高校两种意思:一,我知道你的需求;二,我不怕你来看。
 
  在中国的大学中,今年15岁的厦大嘉庚学院总是让人感觉与众不同,就是由举办开放日这类的细节构成。
 
  今天,我们为您讲述嘉庚学院六位应届毕业生的故事。他们只是这所大学今年4500多名毕业生中的六位,他们或许不是最出色的那些人,但从他们身上,您或许可以理出一些思路,例如,一所大学能给不同个性和追求的学生带去什么可能性。
 
  本版文/通讯员 朱奕岚 李睿琳 郑迁妙 严斯宇 张钰颖 王琦 陈巧恩 本报记者 佘峥
 
  本版图/受访学生及朱鲜艳、周鸿恩提供(除署名外)
 
 
“更好的自己”陈晓龙
实验室“安家”四年 参赛拿全国一等奖
 
陈晓龙
厦大嘉庚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届毕业生
 
  直道、弯道、坡道、障碍……“红鲤鱼”跑向终点,屏幕显示“每秒3.2米”。
 
  2016年8月,长沙,中南大学,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上,厦大嘉庚学院陈晓龙、王硕、谭杰淋等三位学生的红鲤鱼队,获得全国一等奖。
 
  这可不是玩具车比赛,这是一辆能够自主识别路径的智能小车,它的设计内容涵盖了模式识别、传感技术、控制技术、机械传动等多个学科知识。不要小看这一比赛,它由教育部倡导,是有着全国学校十大赛事之一称号的大学生科技竞赛。
 
  这是厦大嘉庚学院自2010年参加该项赛事以来,获得第N个一等奖。在红鲤鱼队队长陈晓龙那儿,这是他大学付出心血的凝聚。
 
  实验室成了陈晓龙大学四年的“主场”之一,智能汽车主要涉及模型设计和安装以及编程开发、编辑两部分,重点和难点都在后者。在团队里,陈晓龙和王硕负责软件,谭杰淋负责硬件。陈晓龙说,“一进实验室,啥都得做,焊板子、调车子、写代码、调试……”
 
  “带着帐篷、睡袋进实验室,和队友熬夜编程、调试汽车,有时甚至会进入一种‘迷醉’状态,忘记时间,靠窗外的晨光才知道白天来了。”陈晓龙说。
 
  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甚至是自学能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提上来的。
 
  往回看,陈晓龙豁然开朗,“其实,正是嘉庚的氛围,或者说传承的力量,引领着我们一个个‘小萌新’成为原本都不敢想的现在的自己。”现在,已经进入海沧一家公司从事高楼清洁机器人研发工作的陈晓龙很清楚,更好的自己是靠大学实验室的一点一滴垒起来的。

 
画画的男生王前
参加独特实践教学周 首次出国开阔了视野
 
王前
厦大嘉庚学院艺术设计系2018届毕业生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一组以“国家领导人海南足迹”为名的插画火了!作者叫王前,厦大嘉庚学院艺术设计系学生。
 
  让王前“火了”的那组插画,一共8张,主要说的是2013年至2016年间,国家领导人的海南情缘。
 
  王前是海南文昌人,他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选取了8张图片,花一周潜心绘画而成。“比较难的部分应该是人物神态的把握。”一周的创作时间里,王前有近半都盯着电脑屏幕。
 
  四年前报考大学填报志愿时,一句飘动在嘉庚学院官网主页上的slogan“跳”了出来,跳进王前的心里——这是一所不一样的大学。
 
  那么,嘉庚学院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
 
  过去四年,王前似乎找到了答案,又好像很难完全描述,“我只能告诉你,(这个学校)真的好!”王前说,“比如我们有实践教学周,大一去了武夷山,大二去日本……”在其他高校就读的朋友都羡慕他,羡慕他的嘉庚学院。
 
  王前所说的实践教学周是嘉庚学院基于“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的种种设计之一。从2008年起,嘉庚学院每学年有两周时间以实践教学周为名排进校历,不同于传统的暑期实践,实践教学周是正常的教学环节,有着经过精心设计、明确而特定的教学实践活动内容。比如,王前所在的艺术设计系,大二那年的实践教学周是由老师带队前往日本参访、学习日本动画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那是我第一次出国,开阔了眼界。”王前说,两周的学习也许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所谓收获,“但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可能看不见,但其实它存在。”就像4年后的这个夏天,他大概明白了嘉庚学院当年吸引他的“不一样”——自由创新、尊重个性、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调研路上的帅哥潘鑫
在教师答疑制度中 找到大学人生方向
 

潘鑫
厦大嘉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2018届毕业生
 
  成功申请到澳门科技大学,获全额奖学金攻读管理硕士学位,厦大嘉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大四潘鑫很清楚自己“凭什么”——3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的论文。面试时,评委老师们大大肯定了他的学术水平。
 
  他的同学说,他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潘鑫说,厦大嘉庚学院的教师答疑制度,让他找到人生的方向。
 
  很多大学的老师是没有办公室的,不过,在嘉庚学院,每一位专任教师都有独立办公室,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让教师答疑制度长效发展。根据制度要求,嘉庚学院每位教师每周须安排3次答疑时间,每次2小时,并将时间告知全校学生。在这些时间里,在每间独立办公室,学生和老师畅谈包括学习难点、生活困惑在内的一切话题。
 
  潘鑫说,这让他得以在一入学就能与师长促膝长谈、倾心交流,规划大学和人生方向。
 
  潘鑫的大学四年,沉迷学习和活动:担任班长等职务,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全面锻炼自己;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参与老师的项目研究,以此检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2017年,潘鑫和小伙伴们历时18个月完成社会调研项目《“城归”催生新型人口红利——基于福建省连城县调查与反思》的调查,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从最初的8人团队扩到13人,每周挑灯开会三到五个晚上;海量的文献查阅,无数次实地走访、访谈,1400多份问卷,300多份文本,终获22位权威专家的推荐。
 
  当然,要想认识潘鑫强大的自律,还有更直观的途径——八块腹肌。学校健身房,是继图书馆之后,潘鑫最常待的地方。
 
  潘鑫受访时,口若悬河。他突然说,他想起了4年前的自己:在台上讲话不敢直视同学,拿着麦克风的手会抖……好神奇的4年,我好像脱胎换骨了。

 
影像背后的女孩颜筱依
坐悬空溜索去山村  拍下感动照片获大奖
 
颜筱依
厦大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2018届毕业生
  
颜筱依拍摄的作品《上学路上》。
 
  去年隆冬,22岁的厦大嘉庚学院大三女生颜筱依背着相机,进入云南的一个偏僻角落,拍下照片《上学之路》,获得第五届中华艺术金马奖提名奖。
 
  这是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北部的独龙江峡谷里的一个小山村,独龙江把它和外界隔开,唯一的交通工具是系在两岸石柱上的溜索,颜筱依滑过溜索,这才进了村。
 
  女大学生和村民同吃同住一周多,在头发被溜索滚轮揪去一撮后,看到令她难忘的一幕:一对上学路上的父女,用双手和一条腿攀住溜索,皮肤黝黑的父亲仰面悬卧,8岁的女儿呈直立状挂在他脚边,父亲用后退的姿势一点一点牵引着女儿前进。他们的身下是翻涌的独龙江。
 
  颜筱依颤抖着双腿按下快门。以《上学路上》为名的摄影作品,将颜筱依带到了蒙古乌兰巴托,第五届中华艺术金马奖颁奖盛典上。
 
  中华艺术金马奖创办于2006年,素有华人摄影最高奖之称。颜筱依是第五届获奖者年龄最小的,也是唯一一位在校大学生。《上学路上》还为她赢得国际影赛奖牌——2017美国纽约大联盟国际摄影三地巡回展HCPS金牌。
 
  颜筱依读的是新闻,而不是摄影。她说,她的新闻学老师陈燕给了他们大大的勇气,告诉他们“是该树立起国际视野的时候了,不要认为像荷赛、普利策这些国际大奖离自己很遥远……”
 
  颜筱依说,是嘉庚,让她拥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美好、定格人间温暖。

 
轮椅上的女孩刘婉玲
带着妈妈上大学 六次获得奖学金
 

刘婉玲
厦大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2018届毕业生
 
  我们的人生,常常会因为一个人甚至一件事而改变。厦大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毕业生刘婉玲的人生,因为她的大学而改变。
 
  刘婉玲患有先天性重症肌无力。2014年高考,她取得549分,高出本二线67分。不过,因为身体原因,原先报考的院校把她的档案退回。福建实行平行志愿规则,这意味着她可能无缘所有本二学校。
 
  她通过微博发布求助信息,厦大嘉庚学院最快做出回应:尽管他们知道为此要背上“麻烦”,但不仅录取了她,还同意她带上妈妈上大学。
 
  人称“婉爷”的刘婉玲,在嘉庚学院庇护下,开始她新的人生。校方特意在一楼为她们母女安排了两人间宿舍,设置了一条无障碍通道,并在宿舍的卫生间加装不锈钢扶手等。刘婉玲上课的教室,也尽量安排在一楼或者有电梯的教学楼。
 
  婉爷没有让她的大学失望。大学四年,刘妈妈每天推女儿去上课,刚开始,轮椅还不是电动的,通常要预留1个多小时的走路时间;她的同学说,婉爷的学习与生活简直可以说是“牛到飞起”:六获奖学金、提前一年修满学分……
 
  现在,刘婉玲已经找到一份新媒体工作,她还会遇到贵人吗?刘婉玲说,我的大学给了我力量,我准备好了,迎接一个更硬气的自己。
 
练成学霸的韩智宇
跨学科研究BRT 写出高质量学术论文
 

韩智宇
厦大嘉庚学院管理学院2018届毕业生
 
  在一些人看来,厦大嘉庚学院管理学院大四学生韩智宇有点匪夷所思,他对厦门的BRT兴趣浓厚。最终,这位商科学子不仅写了一篇BRT的毕业论文,还跨界发表一篇涉及交互设计的学术论文。
 
  韩智宇说,他在70多页的本科论文基础上完成的英文论文《厦门市快速公交系统乘客行为意愿影响研究》,被2018第三届BEM现代教育与社会科学国际学术会议收录,还将出版。这是讨论现代教育、社会科学综合性的会议,专注于现代教育、社会科学在各方面取得的进展。
 
  不过,焦点不在论文,而在于这位大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的能力。韩智宇通过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站点实地采访等方式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然后,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乘客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试图找出影响乘客满意度的因素与规律。
 
  在学术上,韩智宇这篇论文,涉及一个新的概念“交互设计”。他说,交互设计和我们传统认为的设计不太一样。简单地说,交互设计涉及逻辑、系统、服务、用户体验等领域,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有很强的关联性。
 
  四年前,韩智宇刚考入嘉庚学院后一度很迷茫,原本他认为:嘉庚学院毕竟不是重点名校,不会有太多学霸,不会有太浓的学习氛围……但是,很快他就发现了,厉害的强人太多太多了!
 
  他说,身边的人似乎都有自己的规划,敢想也敢做,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应该会想为自己的未来之路做点什么。
 
  在学校,韩智宇一口气参加5个学生组织,去发掘能力与兴趣分布权重。现在,他正在北京一边实习,一边准备出国学习交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