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嘉人故事】苗族少年朱志: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撰稿:学生新闻社 郑迁妙  摄影:学生新闻社 高松  
2016-08-31

  看书只看纸质版、听歌只听英文歌、走路时手上不喜欢拿东西……乍一听这些小“癖好”,记者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略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物形象。可眼前这个头戴棒球帽,穿着简单运动T恤、运动短裤,背着黑色双肩包,长相清秀,笑起来还有些腼腆的少年,打破了记者的“胡思乱想”。

  朱志,这位苗族的少年,是人文与传播学院2016级新生。从小生活在贵州遵义的他坦言,和汉族同学相比自己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然而在不少朋友眼里,他却是一个“谜”一样的男子。

自诩文艺青年
“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朱志喜欢看书。在他的家里,有两个四层的木质书架,一个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散文、小说、杂文、推理类的书籍,另一个则摆满了《三国演义》、《道德经》等古文书籍。

  “我只看纸质书,不看电子书。”也许正是因为对书籍的过分喜爱,朱志在看书上有着自己的小坚持。他认为,电子书没有油墨香。也有人向他提出这样的疑问:电子书省钱又方便携带,这不是很好吗?朱志听了之后,总是默默地摇头。“我有很多自己的小习惯。可能有人会觉得是怪癖,可我觉得人人本该就不同。”“谜”一样的男子,有人这样评价朱志。因为他喜欢很多东西,但往往说不出理由。比如,听歌只听英文歌,对小语种很感兴趣,喜欢看棒球比赛,却从未接触过棒球……

  喜欢看书,喜欢用笔记录生活,朱志自诩是个文艺青年。高中分文理科时,他的爸爸原本希望他能选理科,但他却坚持着要选文科。就如同日后坚持选择嘉庚学院一样,朱志有着自己的小坚持。

坚定选择嘉庚
“我的风格,就是忠于自己的选择”

  朱志与嘉庚学院结缘,可追溯到高二。“那时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嘉庚学院的文章,我立马就被她吸引了。”当时,朱志无意间翻开一本《求学》杂志,在众多高校中,他被嘉庚学院青山碧水的环境、优秀的软硬件设施以及与厦大共享的教育资源给吸引了。他的心中就萌生了要考嘉庚学院的念头。

  等到填报高考志愿时,嘉庚学院这所大学又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了出来。不过,当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爸爸原本让我把嘉庚的志愿放到后面,可最后,我偷偷地将其放到了前面。”朱志说,直到接到嘉庚学院的录取电话时,爸爸才知道这件事。“起初他很不开心,可最后我说服了他。现在,他很支持我来这里读书。”基于儿子自身的坚持以及嘉庚学院的办学成果和特色,朱志的父亲最后还是决定支持儿子。

  “接到录取电话时,我亢奋了一整天。”朱志的亢奋,除了表现在一直催促父母订机票,想早点见到心仪的“嘉”外,也表现在他逐个给好友打电话,分享自己的录取结果。

期待大学生活
“我们都已经长大,好多梦正在飞”

  “在平日里你会穿苗服吗”“苗族的蛊术真的有那么神奇”“你有什么忌口的食物”,一开始,当同学们得知朱志是苗族时,总是把他和电视剧里的苗族形象联系起来。对于这些问题,朱志大多显得很无奈。“这是一个误解,我家住在贵州遵义,那边已经汉化得差不多了。我没有忌口的食物,身边也没有人平日里会穿苗服。”朱志说,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有个世界上最大的苗寨叫西江千户苗寨,那边的苗家人还保留穿苗服的习惯。至于人们常提到的蛊术,他则表示不了解,不过老人家总是非常相信。“在我们那边还保留着许多小迷信。比如大人背小孩的背篓上一定要插一把剪刀,目的是为了辟邪。”

  苗族的“不一样”,并没有给朱志在“嘉”的生活带来困扰。现在,他与舍友、同学相处得十分融洽,很快融入了这个大“嘉”庭。

  “在大学,我希望能够抓住自由选择的机会,把握现在。”关于大学,朱志一直都抱有期待。学习小语种,学习棒垒球,一直是他心中的小梦想。来到“嘉”后,知道专业选修课提供小语种的选择、体育俱乐部有棒垒球课程的他,显得高兴极了。“接下来,我想要选修日语、西班牙语,还想学习棒垒球。”朱志低头笑了笑,又抬头补充道:“如果能进校棒球队就更好了。”

  也许对于朱志来说,他并不张扬,偶尔显得有些安静。可他的执拗,他的坚持,会让你意识到:原来他在暗地里慢慢筑起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城堡。这样的他,看似随性,却较劲。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