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满满!这场讲座传授写“活”人物秘诀,还送新手避坑指南

撰稿:学生新闻社 陈心怡 徐嘉澍 叶诗芸  摄影:学生新闻社 曹雨倩 何安赫  
2025-03-31

  如何选择报道人物?怎样写“活”人物?新手如何避坑……

  3月26日,在主楼群2号楼117教室,针对校园记者在人物报道时的常见困惑,人文与传播学院高级讲师黄洪波带来了一场以“校园人物报道选题与采写要点”为主题的讲座。

  黄洪波老师在新闻领域履历丰富。在走上我校讲台之前,他坚守新闻一线20多年,曾任《厦门商报》(现《海西晨报》)编委、《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编辑,积累了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

  讲座一开始,黄洪波便直奔主题,深入探讨如何选择报道人物——找到“有故事的人”。在谈及选题要点时,他着重强调了三个关键要素:一是贴近性,选“身边人”讲“身边事”;二是多元性,拒绝标签化和模式化;三是故事性,用反差制造记忆点。

  “角度挖掘,让平凡人物不平凡!”黄老师认为,即使是平凡人物,也能通过独特的角度挖掘,展现出他们的“不平凡”之处。他建议大家可以挖掘人物和事件背后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社会和校园的意义;聚焦独特细节或场景,使人物和故事更具特色;站在读者的角度,寻找情感共鸣点;从时间维度对比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从空间维度寻找不同场景下的故事和细节,使人物和故事更具新鲜感和时代感。

  采访是人物报道的重要一环。在采访中,如何实现从“尬聊”到“走心”的转变,黄洪波介绍了建立信任、提问设计、观察记录等3个实用的采访技巧。

  写作时,怎样才能让人物“活”在纸上?黄洪波从标题设计、导语撰写、结构设计、细节描写、语言风格五个方面深入阐述。“写活人物一定要写故事。”他强调,不能仅仅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成就大小简单地堆砌人物信息,这样的结构会使文章显得生硬刻板,让读者产生阅读疲劳;要用具体代替抽象,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行为。

  在讲座过程中,黄洪波老师剖析了多篇人物报道作品,让在场的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人物采写的要点。他还指出了新闻“小白”在进行人物报道时的常见误区,并给出了避坑指南。如,针对将人物报道写成事迹清单的问题,他建议用“一个核心特质”串联故事;针对过度使用直接引语的问题,他建议仅保留个性化表达,如方言、口头禅等,通过这些独特的语言表达展现人物的个性和特色。

  讲座的最后,黄洪波分享了两个提升人物采写能力的实用方法:一是建议大家随身携带“选题灵感本”,养成随时记录灵感与想法的习惯;二是定期复盘优秀作品,通过深入剖析优秀作品,汲取经验,进而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我印象深刻的是角度挖掘。黄老师让我懂得如何看待事情的多面性、独特性,以一种很新的角度让我重新理解人物报道。”管理学院2024级学子林莹莹透露,通过讲座学习,她对写好一篇人物稿件有了初步的认识。她表示:“以后,我会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人物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场讲座也是我校2025校园媒体人进阶计划系列讲座之一。为增强我校学生记者新闻素养,提升各单位宣传人员业务能力,建设全媒体人才队伍,学校宣传部、传媒中心举办校园媒体人进阶计划系列讲座。讲座内容覆盖新闻采写、摄影、视频、新媒体运营、视觉设计等。

[编辑:甘丽红]
[校对:王小磊 陈巧恩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