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陈剑平、谢威斌、陈德龙等人积极备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难度如何”
“难”
“最大的难点是要求在四天三夜里做出来”
“就是不断地折磨,最后在实践中折磨出经验”
……
在知乎上,说到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时,网友们的答案不约而同。在这项公认高难度的竞赛中,今年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9名学子取得了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的佳绩。这是我校在该赛事中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也是今年福建省内独立学院取得的最好成绩。在入围国赛的18所福建省高校中,我校排名第四,仅次于福州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
获得全国一等奖的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级的三位学子,陈剑平、谢威斌、陈德龙。在谈起这次大赛时,他们不禁感叹到:“这是一项既考验平时积累,又考验临场应变能力的比赛。”
听说,为了备战比赛,他们三个人从暑假一开始,就在实验室安营扎寨,吃住都在实验室;听说,在四天三夜的比赛中,他们每天睡不到三个小时;听说,比赛结束后,他们最想做的事就是睡觉……
最后一次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并获国奖,陈剑平直言“圆梦了!”
圆梦:等太久了,有点想哭
“等太久了,有点想哭”,在得知获得国赛一等奖时,陈剑平很激动,因为这个奖他已经等了两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因此,对陈剑平来说,这次是获得国赛奖项的最后一次机会。
大一暑假,陈剑平第一次参赛,他所在的团队获得了省二等奖。那时候,他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大学期间要拿一次国奖”。大二暑假,陈剑平所在团队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福建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然而当年没有国赛,这对他来说不免遗憾,“如果2016年有国赛的话,成绩应该也不错。”
最后一次机会陈剑平很珍惜。暑假刚开始,他就和队友谢威斌、陈德龙住在实验室,“这样既能全心备赛,又能培养团队默契”。谈到四天三夜的比赛时,他直言,“时间太短了”。正如网友所说的这个比赛最大的挑战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作品做出来。这次他们选定的题目是“四旋翼飞行器探测跟踪系统(C题)”,在84个小时内做出满足比赛要求的飞行器跟踪小车的控制系统。
“前两天我们的心态还很好,第三天就着急了,最后通宵做完了作品”,陈剑平透露,电子设计竞赛既考验参赛者平时的积累,又考验临场的心理素质,有些人可能在前面两天就直接放弃比赛了。
“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清晰的头脑、强健的体魄,还要有信心”,这是陈剑平总结的参赛经验。他的信心来源不仅是丰富的参赛经验,更来源于他的队友。陈剑平说:“他们都很给力,和他们合作很愉快。”
陈德龙(左)和队友展示机器人实验室的成果
遗憾:如果正常发挥的话,成绩可以更好
“合泰杯”省大学生单片机竞赛二等奖、智能汽车全国大学生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华南赛区三等奖……和陈剑平一样,陈德龙有着丰富的参赛经验。然而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他表示,“比赛时间太短,难度很大。”
“没有争分夺秒那么夸张”,对于陈德龙来说,现在谈起四天三夜半封闭比赛的经历时已经有点云淡风清了,但他所说的“边吃饭边看代码、困了就睡醒了继续做、三天没有洗澡、比赛一结束最想做的事就是睡觉……”则透露了比赛的紧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出所料,他们的作品顺利通过了省赛的评审及综合测试环节。8月28日至9月1日,他们前往西安接受国赛的复测。
在国赛的测评中,陈德龙作为操作手,进入了赛场。虽然顺利完成了四旋翼飞行器的高定点悬停和跟踪遥控小车的指定任务,但陈德龙还是有些惋惜,“没有完全发挥出实力。由于场地的变化和光线的问题,飞机在测评时有点飘,我在操作时不得不减速。如果正常发挥的话,成绩可以更好。”
在智能汽车竞赛中,谢威斌积累了丰富的参赛经验
合作:分工明确,比赛时得心应手
“我们都很熟悉”,在此次比赛之前,谢威斌等三人就打过交道,都曾是智能车实验室的成员。谢威斌、陈德龙所在的团队还获得智能汽车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一起写程序,一起吃午饭逛超市,还一起玩游戏……这次比赛经过两个月的“同吃同住”,他们三人的“革命友谊”更深了。
“没有吵过,但我们经常讨论问题”,谢威斌说,在讨论问题的时候,通常是“实践胜于雄辩”,三个人把各自的方案摆出来,再选一个更合适的方案,然后动手实现它。
在总结本次比赛获奖的原因时,三个人都提到“分工明确”。谢威斌表示,“我们每个人做的都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在电子设计大赛中参赛经验丰富的陈剑平负责硬件电路设计及焊接、底层驱动设计及飞行控制算法设计。谢威斌和陈德龙在智能汽车竞赛时,参加的是摄像头组,在图像的识别与处理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负责图像识别算法设计、遥控小车设计、飞行控制调试等任务。
“得心应手”,因为分工合理,谢威斌这么评价团队成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比赛结束后,谢威斌等人又回归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如今大四的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陈剑平计划考研,谢威斌加入了嘉庚-微柏工业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以下简称机器人实验室),陈德龙在计划考研的同时想继续在机器人实验室里锻炼。
我校为学子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图为2016年3月成立的机器人实验室
背后:一“嘉”人的支持
除了靠团队的努力,陈剑平等人深知这个奖项的背后离不开“嘉”的支持。
“我们非常感谢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陈剑平等人表示,他们团队的获奖与指导老师的辛勤付出分不开。备赛期间,他们的指导老师周牡丹、高凤强等全程投入,在训练方案的制定、实施、元器件的选型购买等各环节都亲力亲为,当需要技术探讨的时候,基本上都能在理工大楼501找到他们的身影。据悉,这个夏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共有8位老师参与电子设计大赛的指导,他们几乎没有暑假,在实验室陪着学生一起备战。
“场地、器材、资金,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支持”,他们说,学校给予的支持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平时的教育深入人心。”
其实,自办学以来我校就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不懈努力,将实践教学渗透到教学各环节,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
陈德龙等人加入的机器人实验室就是我校第一个与企业合作的创新平台。促进人才培养,是机器人实验室成立的目的之一。自2016年3月成立以来,该平台吸引了近百名学子的参与。在此次电子设计大赛获得国奖的9名学子中,就有6名学生在机器人实验室做项目。本次大赛的指导老师也大多是机器人实验室的老师。
此外,在这9名学子中,有6名学生参加过智能汽车竞赛。
对于创新平台和学科竞赛平台,陈德龙表示,“这些平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提升了我们的实践能力,让我们更快地上手。”
在看到实践平台在培养学生中起到的促进作用时,我校副院长刘暾东欣慰地说:“这次取得的成绩诠释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体现了学校‘教学与科研并举,以有效教学见长’的发展思路,也彰显了应用型科研在学校第二轮跨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