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奖+“星系级”!我校在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实现大突破

撰稿:陈凯鑫 赖柯华  摄影:参赛团队  
2023-10-11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终审决赛日前在贵州大学举办,我校学生作品《毕业即失业?基于7423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调查与可雇佣力提升研究》夺得全国特等奖。这是我校第一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专项赛中拿下全国特等奖,实现零的突破!

  作为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简称“小挑”),另一个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大挑”)。 

  上述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其中,“大挑”分为主体赛与专项赛,专项赛则包括“揭榜挂帅”、“黑科技”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个专项。

  据了解,“揭榜挂帅”专项赛是自第十七届起设立的特别竞赛单元,旨在引导促进大学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踊跃投身科研攻关第一线,聚焦“卡脖子”技术,瞄准社会重大课题及现实问题,以“政企发榜、竞争揭榜、开榜签约”的方式,由政府、企业等单位按需求出题,组委会面向高校广发“英雄帖”,再由学生团队打擂揭榜,从而加速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本届“揭榜挂帅”专项赛紧扣科创强国建设最新需求导向,由21家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发布了前沿性、应用性和可赛性较强的选题,共收到来自全国230多所高校近2000件作品项目,最终700多件作品入围终审。

  我校作品《毕业即失业?基于7423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调查与可雇佣力提升研究》应答的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发榜的“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现状、瓶颈及对策研究”题目。该作品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瓶颈,并提出了可行性的研究对策,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可雇佣力指标评价体系。该作品以其独到的眼光和见解,赢得评委一致好评。作为全国特等奖作品团队,他们还将在本月底继续参加“擂主”争夺赛,向“擂主”发起冲击。

获奖师生感言:

  项目负责人 徐可欣(国际商务学院2020级市场营销专业):

  获得国家级特等奖是我学生生涯中最为荣幸和激动的时刻。这个奖项不仅是对整个团队的认可,也是对我们个人能力的肯定。正是因为团队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中,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才使得项目取得了如此喜人的成绩,非常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和团队伙伴们。我们相信,这个奖项只是开始,我们会继续努力,追求卓越,挑战未来,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贡献!

  指导老师 连智华教授(国际商务学院院长助理、党总支副书记兼教工党支部书记):

  面对本年度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这个“揭榜挂帅”选题,我们早早部署,立足于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实践教学,在面向全国各地区各高校的调研仿真和自身科研创新活动的基础上,兼顾用人单位、学校、政府部门、应届毕业生、在校生等各方面需求,深入调查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环境变化、就业赛道选择、就业观念、职业目标、就业歧视以及学生的可雇佣力评价等,形成了311份典型案例(比如“职业规划预则立,不预则废”“纸上得来终觉浅”“煮熟的鸭子飞了”“当就业难遇见AI智能替代人工”),以及来自东西南北中各地区各高校的7423份样本。

  我们的学生团队通过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可雇佣力指标评价体系,包括“岗位执行能力”“分工合作能力”“个体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等5类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与此同时,实现了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真正激发了学生群体的创新内生动力,更好地撬动产、学、研三方在产业合作链、配置创新链和人才供给链的贯通融合,协同开展关键核心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促进科研服务社会生产力的迸发和科技创新活力的释放。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终审决赛
我校获奖作品

奖项 作品名称 团队成员 指导老师 院系
全国特等奖 毕业即失业?——基于7423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调查与可雇佣力提升研究 徐可欣、刘昊宇、熊嫦乐、苏文琪、龚家奕、王莉莎、黄馨、张晓静、郑润森、张若研 连智华
吴丹丹
国际商务学院

 

又讯

  9月25日,继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决赛之后,另一赛道“黑科技”展示活动优秀作品名单随后公布,我校学生作品获评1项“星系”级作品(即全国特等奖)、2项“行星”级作品和1项“卫星”级作品!

  “黑科技”专项赛旨在培养青年科创意识和能力,针对前沿领域充分开发脑洞,研究探索更多具有高精尖色彩、对现有科技成果具有一定颠覆性、超越性的实物或者技术,以及充满奇思妙想的,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小问题的,具有一定创意性、趣味性的实物或者技术。据了解,为激励参赛团队,展示活动分别参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对应设置评选出“星系”级作品(全国99件)、“恒星”级作品(全国181件)、“行星”级(全国267件)和“卫星”级作品(全国330件)。

  自“黑科技”专项赛启动以来,我校团委高度重视,广泛动员学生报名参加,深入挖掘项目,并遴选推荐15件作品参加,最终5件作品在本届专项赛中斩获奖项,获奖率达三分之一。

获奖师生感言:

  作品名称:一种新型低碳海洋漂浮垃圾智能回收艇

  奖项:星系级(即全国特等奖)

  项目负责人 张然华(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2021级车辆工程专业):

  很激动,也非常感谢老师们、同学们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两年前,王健岭老师的点拨让我和王祖龙同学萌生了一个想法,一定要独立自主地设计出一款适用于海洋垃圾收集的环保型设备。为此,我们寻找身边有志之友加入团队,共同研究,并常向专业老师请教问题。在一次次参赛过程中完善作品,我们始终不愿放弃,相信努力终将得到回报。这次获奖是惊喜,更是对我们团队的认可,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指导老师 王健岭 副教授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车辆工程专业主任):

  收到获奖喜讯,我第一时间转给了我的学生团队。队长张然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太不容易了”。确实,这些孩子们为了这个项目付出很多,收获更多。在这个项目里,团队成员一步一个脚印摸索着完成了作品设计计算、加工制作、组装调试的全过程,熟练掌握了三维设计仿真软件、渲染等技能。可以说,这些能力都是通过这个项目练出来的。所以可想而知,当他们面对这么多需要学习的内容,会有多大的畏难情绪。但是他们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跟他们学习到的知识相比,这个奖项只是一个衬托。这个参赛的经历,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希望他们继续加油!

[编辑:陈巧恩]
[校对:王小磊 甘丽红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