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助力南疆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研究

撰稿:郭雅静 人文与传播学院  摄影:郭雅静  
2022-01-14


苏新春教授在喀什大学新泉校区
 
  2022年1月6日,我校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主任苏新春教授圆满完成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援疆任务,踏上了回“嘉”的路。
 
  2021年9月,苏新春教授开始为喀什大学人文学院线上授课,2021年11月11日离厦入疆,在大漠边疆实地工作生活了56天。在疆期间,他一边上课,一边参与学科建设,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还挤时间走访农户,深入基层做语言调查。
 
  值得一提的是,苏新春教授在喀什大学做了4场大型讲座,为师生带去了新的研究理念,即立足南疆,到现实中去寻找学术价值、学术生命力。这是苏教授为学的主张,也是他实践的方向。
 
关注现实问题
 

苏教授在中国语言学院做讲座
给喀什大学人文学院学生上《现代汉语》课
 
  2021年12月4日,苏教授应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之邀,为师生做了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话语体系问题的讲座。苏教授表示,在当前部分地区出现教育教材问题的情况下,教材话语体系研究已经刻不容缓。语文教师和语言文字工作者要树立“守国家之土,铸民族之魂,启少年之志,动学生之情”的责任和志向,让自己成为国家话语传递中的一名合格成员。
 
  苏教授在喀什地区发现了很多惊喜,比如维民家庭的第三代,在家庭内以说普通话为主,水平较高;泽普县一农民家11岁与6岁孙子之间的对话用汉语,11岁的维吾尔族孩子用汉语称谓准确地介绍家庭成员;维吾尔族的士司机可以熟练使用汉语拼音,且汉语水平普遍较高。
 
  这些发现都是苏教授认真关注现实的结果。他在乘坐出租车时,会有意考察司机的口语水平和拼音能力;在农村走访时,会留心观察每个家庭成员的语言使用情况,细心记录每一次观察到的现象。陪同苏教授走访农户的喀什大学教师都说,平时到村子里面没有注意到有这么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苏教授关注现实的做法让大家获益匪浅。
 
  苏教授在喀什大学为中文系2个班学生讲授《现代汉语》课程。每次课程同学们总能听到苏教授发现的“新鲜事儿”,比如喀什地区特有的词汇“下土”(扬沙浮尘天气),比如“馕”的种类问题,每天早上的新闻头条、社会上发生的大事,比如关于词汇“取关”的兴起和使用等,苏教授都会关照到。同学们逐渐意识到,学问与社会现实原来离得这么近。
 
2 关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
 
与人文学院、外语学院、中国语言学院教师座谈
 
  2021年12月10日,应喀什大学人文学院之邀,苏新春教授做了题为“我国语言生活派的兴起与喀大语言学科的可为天地”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国家的各类语言生活皮书,语言生活派的背景与必然性、学术主张与研究特点,并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重要性角度谈了喀什大学语言学科的可为之处。
 
  苏教授认为,在南疆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对于促进民族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加快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提高文化程度,巩固边疆,都意义深远。喀什大学语言学团队恰逢时机,个人学术成长,专业发展壮大,国家紧迫任务,出现了高度重合。关注喀什地区、南疆地区的语言使用状况,关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普及的进展与效果,应是喀什大学语言学工作者的使命。
 
  出于对南疆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重视,苏教授为外语学院申报的语言学课题进行指导,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了喀什大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与疏勒县巴仁乡的合作,1月4日,首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示范村”在巴仁乡3村正式挂牌;苏教授还组织了6次人文学院语言学团队研讨会,从课题规划到实施各环节进行指导;为系统了解喀什地区推广情况,苏教授还在人文学院杨书记的安排下,走访了教育局、人社局国语办等部门。
 
  人文学院、中国语言学院、外语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爱围绕在苏教授身边,每次到村里调研、到夜校、每次的座谈、研讨,都有一大批师生参与。一次上课,教室电脑出了问题需要换教室,苏教授在走廊等待,两位老师上前来咨询语言研究问题。喀什大学师生对国家通用语推广工作的热情,离不开苏教授的多番筹划、协调和积极实践。喀什大学的语言学研究越来越红火,必将有助于南疆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
 
3 注重新理念新方法的使用


为外语学院课题提建议
 
  2021年12月17日,苏教授应外语学院之邀,做了题为“语言生活与语言态度调查方法与实施”的讲座,这次讲座苏教授介绍了语言调查方法问题,重点介绍个案访谈法、观察法、追踪法等容易被忽略的调查方法,并现场演示了Access数据库的使用。
 
  对于语言学研究者来说,调查方法的准确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苏教授曾两次与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的教师座谈,一一回答教师们的疑问。其中被问到最多的就是,如何进行调查。有的老师觉得问卷法比较简单,但是结果往往不理想,因为问卷的填写存在不够严谨真实的情况;有的老师拿到数据之后不知道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不知道使用什么工具进行分析。苏教授认真回答每个教师的疑问,并多次邮件指导教师的科研。在为人文学院筹划研究课题时,苏教授再次系统演示了数据库的使用,现场老师立即开始动手操作,教学效果明显。
 
4 回应社会需求,关注社会进步
 

在疏勒县巴仁乡8村小学听孩子们背诵语文课文
 
  苏新春教授在喀什大学做的最后一场讲座,是对人文学院的科研指导讲座。这次讲座中苏教授集中谈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作为高校教师,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注重社会改造、社会进步,把个人的学术进步与学科发展,与学校成长,与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紧密关联起来。
 
  苏教授带领教师学生走访农户、参观团场等的过程中,都发现了大量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但在多次座谈过程中,却有很多老师觉得找不到研究课题;在听取科研情况汇报时,也发现有些老师的研究只关注自己的学科领域,不能与现实、与学校、与社会的进步相结合。
 
  苏教授认为,个人与学校、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要努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立足南疆实际,多走访、多调研,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将自己的研究与学校的工作、社会的发展变化相结合。
 
  在走访农户时,苏教授发现每家墙上都张贴了家庭收入情况,在最下面有一行小字,写的是要做到“十个一”,即:1.刷一次牙。2.洗一次脸。3.洗一次脚。4.打扫一次卫生。5.看一次新闻。6.听一次广播。7.学一次国语。8.看一次书。9.做一件好事。10.孝敬一次老人。
 
  这一行小字引发了苏教授很多思考。其中的5、6、7、8四项都与国家通用语推广有关,但是更深层次上,国家对农村地区的关注、帮扶是全方位的,是从生活习惯、礼仪习俗各方面的系统改变。因此,语言研究,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本身,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而南疆本身就是最大的实际,是喀什大学语言学团队应该关注和立足之处。
 
  现在,苏新春教授的援疆之旅暂时告一段落。但相信他56天走过的地方,指导过的老师,为喀什大学带去的学术理念和方法,定会影响深远。离开之前,有的老师送来新鲜的核桃,有的老师送来村子里买的葡萄,有的老师送上自己的诗作,大家都盼着苏教授再来喀什。
 
  (作者:郭雅静,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访问学者,嘉兴学院中文系教师。)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