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污染了,海鲜还能吃吗?这是一个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10月17日下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孙鲁闽教授以此为主题,在理工大楼210教室带来了一场公共学术讲座。
孙鲁闽教授紧扣社会热点,从海洋污染的各种类型介绍导入,全面梳理了日本福岛核电站排放核废水的全部流程,分析了核废水排放可能造成的危害和风险,解释了面对海洋污染,从水体到水产应当持续关注的部分。
“重金属不能被生物降解,相反却能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下,成千百倍地富集,最后进入人体。”孙鲁闽教授指出,重金属在人体内能和蛋白质及酶等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累积,造成慢性中毒,对人体造成的损害非常大;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对可能到来的风险做好准备。
在谈到海洋污染对水产品的影响时,孙鲁闽教授表示:“以浮游动植物等有机碎屑为食物的贝类、蟹类和虾类是主要的污染物富集生物。高营养级的野生肉食性鱼类,往往具有特别高的污染物富集风险,其中汞的污染风险有必要引起重视。汞元素被人食入后直接沉入肝脏,对大脑视力神经破坏极大。鲨鱼鱼翅是鲨鱼汞富集水平最高的组织,至少超过70%被检测的鲨鱼鱼翅都存在汞超标的情况,并且这些汞是以毒性最大的有机汞形式存在。”
对于海洋污染、海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后未来的出路,孙鲁闽教授给出的建议是:“保持多元化的食物来源摄入和对官方信息的持续关注,冷静辨别各种被动输入的信息。”
[编辑:陈巧恩]
[校对:王小磊 甘丽红 樊雨昕]
[审核:彭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