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嘉庚学院:一所“不一样的大学”

——专访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院长王瑞芳

来源:厦门日报 第A08版:都市新闻  
2014-07-16

   编者按

   从2003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成立开始,院长王瑞芳就发誓要办一所“不一样的大学”。从今天开始连续三天,我们将从各个角度,为您介绍厦大嘉庚学院,寻找它在“不一样”中承载的教育理想。




嘉庚学院院长王瑞芳。


嘉庚学院风光。


水上音乐厅。


高大上的图书馆。


别具一格的大门。


充满南洋风的连廊。


嘉庚学院校园。


【关于学校】
“不一样”在哪?

  ●不同于传统大学,我们希望老师们多做横向课题的研究,即解决社会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应用型的科研课题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科研来反哺教学。

  ●应用型大学有多种层次,关注技术、技能的应用型大学是其中一种,但是,没有必要每所学校都走同样的道路,嘉庚学院要走的是应用综合型、应用素质型的道路。

  ●在机构设置上,组织文化必须更多地和国际接轨,而不是别的大学如何设置,我们就依葫芦画瓢,一切都要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

  ●传统的观念认为,老师上完课,就完成任务,其他的时间你没权力管。在嘉庚学院,即使你今天没课,也得到学校来上班,这是你作为教师的责任。


【关于院长】
毕业礼上扶学生
感人至深

  本月初,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院长王瑞芳足足用了3天的时间,亲手为3387名毕业生援正了流苏。

  在这之前,照例是毕业典礼的校长致辞——近年来,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说了什么,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王瑞芳当天说:“这是一个拼校长的时代,有的学生说,校长致辞不精彩都不好意思毕业,这令我压力山大,但是,就算我说得不精彩,你们也应当充满自豪地毕业,你们的大学时光足够精彩,不输给其他学校!”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瑞芳实在是太谦虚了。第一场毕业典礼,一位脚受伤的女孩跳着上台,王瑞芳为她援正流苏后,搀扶她下台。

  这一“义举”后来被嘉庚学院的学生评价为“完胜”千言万语的毕业致辞。王瑞芳的这一出手,某种意义上是这所大学整天把“以学生为中心”挂在嘴边的自然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大学”的一个完全诠释。


【关于师资】
专任教师
担任75%课程

  嘉庚学院最早的老师,大多是从厦大聘用的,而且,各个学科聘的基本上是厦大最好的老师,原因之一是,嘉庚学院开出的讲课费不菲。不过,要赚这笔钱也不容易,每年,嘉庚学院都会组织学生给老师打分,当然,为了防止老师为获得高分而降低要求,评分系统也做了改进,更让人吃惊的是,每学年,都有一些老师因为被打低分,真的被嘉庚学院解聘。

  不过,现在嘉庚学院已经拥有自己的教师队伍——这所大学75%的课程由自己的专任教师担任,而且专任教师中,85%是硕士及以上学历,18%有海外留学经历。而且,它的“胃口”慢慢高了,譬如说,并不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于留学归国人员,嘉庚也开始考察他们的本科院校。

  认识厦大嘉庚学院,必须得从王瑞芳开始。今天,我们邀请王瑞芳作为我们人物“面对面”嘉宾,谈谈厦大嘉庚学院的未来。或许能给高考学生家长提供参考,看看他们想托付的大学,未来之路有什么精彩。


谈职业教育

办有别于职业教育的应用型大学

  问:相比11年前,嘉庚学院现在可谓顺风顺水,不过,我们也注意到,不久前教育部提出,中国教育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有一部分高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这对嘉庚学院有影响吗?

  王瑞芳:嘉庚学院2003年成立至今,无论是生源还是师资,一切都在逐渐步入正轨。不过,两年前,我们已经在开始酝酿,如何突破头顶上的玻璃天花板。

  不瞒你说,两个月前,我们在厦大翔安校区闭门开了个静思会,总结嘉庚学院过去11年的办学经验,准备拉开嘉庚学院新一轮的跨越发展,确定了未来十年要走的路:嘉庚学院要成为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的应用型高校。

  问:也就是说,这有别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应用型大学?你们要“逆市而上”?

  王瑞芳:我们认为,应用型大学有多种层次,关注技术、技能的应用型大学是其中一种,但是,没有必要每所学校都走同样的道路,嘉庚学院要走的是应用综合型、应用素质型的道路。

谈研究生教育

今年9月将迎来首批硕士研究生

  问:这是不是意味着:下一个十年,嘉庚学院要开始研究生教育?

  王瑞芳:是的。事实上,我们已经在5月成立了研究生部,9月,嘉庚学院将迎来首批24名硕士研究生。目前这个阶段,我们采取的是和厦大研究生院联合培养的方式,学生毕业后,获得厦大的学历学位证书。

  除了和厦大联合培养,我们也在酝酿和国外大学合作开展研究生教育,并希望能够从教育部那儿争取到应用型硕士项目。总之,在研究生教育道路上,嘉庚学院要三条腿走路。

  问:恕我直言,为什么要开始研究生教育?专心做一个精致的本科不是很好吗?

  王瑞芳:我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民办高校中要有一些精英大学,嘉庚就有这样的抱负。更重要的是,有了研究生教育,会吸引到更好的师资和更优秀的生源,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问:嘉庚学院会因此削弱本科教育吗?

  王瑞芳:不会削弱,相反的,有促进作用——研究生导师既上本科生的课,也上研究生的课,一些高年级的本科生也可以参加老师的课题研究。

谈课题研究

开展应用型的科研课题研究

  问:我注意到您提到“老师的课题研究”,嘉庚学院的老师也要搞科研?出于什么考虑?

  王瑞芳:这就要说说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从大学来说,如果没有涉足科研,老师更多只是教书匠。但是,我们希望嘉庚学院的老师不仅仅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教给学生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希望老师能够主动去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这对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是非常有益的。所以,我们一直鼓励老师从事与教学直接相关的科研工作。

  问:那么,嘉庚的老师很快也要有科研压力?

  王瑞芳:我们不会片面追求老师在高层次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科研。换句话说,嘉庚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不同于传统大学,我们希望老师们多做横向课题的研究,即解决社会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应用型的科研课题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科研来反哺教学。

  对于嘉庚学院来说,以有效教学见长,这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改变的目标。

谈组织文化

达成“有没有院长都一样”的目标

  问:过去几个月,您被抽调参与厦大马来西亚校区的筹建,很多人都在关心,王瑞芳是不是要离开嘉庚学院?还有很多人也在担心,王瑞芳有退休的那天,那么,嘉庚学院怎么办?

  王瑞芳:这其实是我最为自豪的一点——从嘉庚学院创办之日起,我们就在努力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文化”。说句大白话,嘉庚学院的组织文化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有没有院长都一样。

  问:组织文化到底长什么样?

  王瑞芳:组织文化相当于一种高效运作的制度,更多的还是一种习惯养成。从一开始,我们就决心要把嘉庚学院办成一所不一样的大学,就是通过组织文化来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在机构设置上,它必须更多地和国际接轨,而不是别的大学如何设置,我们就依葫芦画瓢,一切都要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

  譬如说,我们的传媒中心,它在功能上既有与其他高校宣传部一致的地方,也有自身的特色。它非常强调沟通功能,注重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达成学校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有效沟通。再譬如说,嘉庚学院很少开会,我们只开解决问题的小会——如果凡事都要等着学校开大会,布置任务,然后大家再行动,这不是效率。

谈未来十年

建设一个全员育人的组织文化

  问:你们都已经这么与众不同了,未来十年,嘉庚学院的组织文化还有什么需要做的?

  王瑞芳:这要从目前中国大学的一个通病说起,在很多大学里,人才培养被人为地分开,似乎有人专门管知识,有人专门管思想,所以你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老师也不管,下了课才打电话给辅导员,希望他找学生谈谈。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希望在嘉庚学院出现,我们希望下一个十年,能建设一个真正齐抓共管的全员育人的组织文化。

  其次,我们对老师也会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观念认为,老师上完课,就完成任务,其他的时间你没权力管我。其实,在国外大学,即使你今天没课,你也得到学校来上班,这是你作为教师的责任。

  今后,在嘉庚学院,我们不会为了稳定而稳定,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有活力的动态稳定,是一支志同道合者组成的队伍。

  此外,我们也要继续改革老师上课的方法,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而不是满堂灌。

  当然,要办一所“不一样的大学”,并不容易。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我们组织文化的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们认为,要坚定地走出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因为它关系到嘉庚学院“走多远,走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