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日报]“职”击现场 “位”来可期

来源:闽南日报 第11版:教育周刊  记者 刘健宁
2022-12-22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23届毕业生秋季校园(综合)招聘会现场,企业正在给学生进行简单的面试。 校方 供图
 
  又到一年招聘季,应届毕业生们开足马力,准备跳出象牙塔,去往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漳州各校也先后举办了线下线上的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充分、高质量就业机会。究竟什么专业的学生更容易吸引用人单位目光,有着什么特质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青睐?为此,记者开展了走访调查。
 
稳定第一,还是工资第一?
 
  刚毕业的大学生,常常会纠结于就业的方向,是选择工作强度高工资报酬高的大公司,还是选择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先稳定下来。有些毕业生认为趁年轻就应该多赚钱,有些毕业生则是觉得在这几年的大背景下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是王道。
 
  来自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19届广告学毕业生、有过三四段实习经历的蔡晨馨更偏向于稳定的公务员工作,报考单位则是选择了自己老家三明的三元区税务局。“我之前做过不少兼职和实习,工作强度很大,内部竞争也很大,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且应届毕业生要考公务员也会有更大竞争力,我选择相对稳定的生活。”蔡晨馨说。虽然10月份才开始备考公务员,再加上这学期的毕设加答辩让蔡晨馨有点忙不过来,但她还是觉得应该要多尝试尝试,如果上岸了,工作也就稳定下来了。
 
  刚毕业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是选择稳定还是高薪?在蔡晨馨看来,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最重要。蔡晨馨说:“辅导员就跟我们说过,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其实对于一个人的整个职业发展方向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可能要比较斟酌一下什么样的工作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我们应届毕业生更应该在第一份工作中多沉淀自己,先懂得去适应这个社会的工作节奏。”
 
招聘现场,用实力说话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招聘会是他们向企业展示自己,为自己谋求一份工作的重要平台。
 
  在闽南师范大学上周刚刚举办的2022年毕业生秋季校园双选会上,来自闽南师范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带着简历和对未来工作的向往,踏入双选会的会场。
 
  一身正装,“职场范”十足,来自2019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子税发兵出现在招聘会现场。“我大学学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城市我并没有太多的要求,我更希望能到大公司去工作,并希望能在未来回到闽南师范大学面试学弟学妹,毕竟我的意向工作就是HR。”对于自己的工作方向,税发兵侃侃而谈。谈起未来的目标,税发兵表示未来三年自己要多积累经验,考取相应的证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工作经历。
 
  在闽南师大的校园双选会中,罗源县教育局的展台更是吸引了不少师范类应届毕业生的目光。“这次双选会,我们整合了我们县所有学校所需的人才岗位,给闽南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们准备了40个岗位,并为能够入职的高层次教育人才提供入编以及政策保障。”罗源县教育局副局长告诉记者。对于所要招聘的学生,罗源县教育局也是有所要求的,首先是成绩需要足够优秀,基础扎实,其次是精神面貌要好,有教学经验的更优。
 
  无独有偶,上个月举办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23届毕业生秋季校园(综合)招聘会,现场也是热火朝天,不少企业的展台前都摞起厚厚一叠简历。“对于专业性强的职业,不断磨练、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就是就业的王道。因此我的设计作品集就是我的底气。”2019级产品设计专业学子路景雯为此次招聘会做足了“功课”。
 
注重提升,做好个人选择
 
  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1158万,突破历史新高。如此庞大的应届毕业生基数,没有一点特质恐怕都很难进入用人单位的视线,什么专业的学生更容易吸引用人单位目光,有着什么特质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青睐?为此,记者采访了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的李园园老师。
 
  “比起专业,我觉得现在用人单位更侧重于学生的个人能力。”李园园还分享自己在今年5月去某公司“访企拓岗”中的发现。“在这个公司中有一位我们学校的校友,本科学习的土木工程专业,但是在公司做的是市场岗位,她的学科专业基础帮助她入门,入门后她在校期间锻炼的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技能让她在同期人员中脱颖而出,快速晋升到管理岗位。所以,除非致力于在某个领域专研,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更注重个人综合技能的锻炼和提升。”
 
  谈到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哪些特质,李园园觉得:“首先是会主动站在用人单位角度思考的学生更受欢迎。其次就是能够快速进入职场状态,以职场人的心态和角度去处理业务,这样的学生即招即用,也很受用人单位喜欢。当然,学生的精气神也十分重要,没有用人单位会喜欢邋里邋遢的学生。”
 
  目前大四的学生已经直面就业的问题,大三的学生也要考虑未来就业的问题,李园园也为他们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要多抓住假期时间实习,这有助于他们适应职场,提高求职技能。二是抓住秋招机遇,大四学生自不必说,大三学生也可以提早准备简历,主动参与到秋招中来。三是建议看一些人物访谈的内容,目光放长远,观摩别人的发展路径,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做好个人选择。”
 
  ☉本报记者 刘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