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着机器,在玉兰广场的人流中穿梭,只为捕捉到每位参观者的满意瞬间,带来最真实有趣的报道。带着记者证,神气十足地扛着摄像机,不断地找采访对象出镜、采访。开放日当天,随处可见顶着炎炎烈日四处采访的学生记者,看似威风的场景,殊不知,其中暗藏多少汗水。
“老弱病残”报道组
“前些天骑车摔了,伤口发炎了。用碘酒涂后结痂了,但是炎症还在。不能弯曲,走路非常痛苦。如果坐下休息一会儿,站起来就会非常疼。”新闻社出镜记者陈朵说,“我们这个团队有三个人,我是‘残疾人’,李艳敏带病坚持,是‘病人’,另一位摄像大哥是新闻社‘老人’,所以我们自称为‘老弱病残’报道组。”
“昨天晚上肚子不舒服,凌晨三点爬起来吐。本来是不想去的,结果想想,任务都是安排好了的,如果我不去,那不是要‘开天窗’了。但我睡也睡不着,就一个人坐着等天亮,七点就出发去现场了。”“老弱病残”报道组李艳敏同学说,“沈华是‘退休返聘’的,而且昨晚又通宵了。‘老人家’快扛不住摄像机了。呵呵。”
此次,陈朵、李艳敏和陈沈华三人负责开放日专题片的摄制工作,顶着烈日来回在玉兰广场和经管大楼上寻找接受采访的对象。陈朵说:“我们一共采访了5个人。另我还有两段出镜。这次任务基本完成了,除了我出镜说话速度又很快以外。呵呵。”
“比起一天工作8个小时,还少了。”
当被问及是否感到辛苦?陈朵却说:“比起一天工作8个小时,还少了。”今天,陈朵八点十五分到达现场,李艳敏七点从宿舍出发,陈沈华八点到达,早到是这个团队理所当然的默契。
艳阳高照,来回奔波,疲惫终于还是来敲门了。“我一看到椅子,就啪的一声坐下去了。”李艳敏描述道,“沈华为了跟拍,一路手持拍摄。二十个展厅拍下来,累坏了。”
要怎么消除疲劳呢?不是放弃任务回宿舍吹空调,而是选择了一种自娱自乐的方法解“累”。“艳敏说了很多她自己‘傻傻’的事情,缓解了不少疲惫。”陈朵说,“她真是个好姑娘啊。”
奔波了N趟的四楼
“老人”陈沈华之所以“老”,一是因为他已经是大三老生,另一个则是因为他在新闻社资格最老。但这位“老人”并没有接受记者的采访,原因很简单——“恐怕在猛睡。”陈朵推测。
昨晚通宵准备、中午不午休、没胃口吃饭的陈沈华,八点到达现场、奋战到下午四点多,圆满完成任务。“我们一直在经管大楼四楼和一楼之间奔波。听说四楼哪里哪里有好玩的事,就马上爬上去拍摄。再下楼,再听说四楼哪里哪里又发生什么事了。我们就是这样爬了N趟的四楼。而且陈朵的膝盖不方便,伤口越变越大了,好心疼啊。”李艳敏说道。
这“老弱病残”报道组还拥有一台“掉链”摄像机。“话筒线坏了,出镜话筒不能用。摄像机电池也松了,用胶带固定了又固定,每次换电池都很麻烦。”然而,就是这“状况百出”的摄像机,拍下了每一个有意义的镜头。
开放日结束后,陈沈华可能在补眠,陈朵和李艳敏却仍在工作。“我一定要把今天的新闻赶出来,虽然我很想睡觉!”李艳敏感慨。